钢笔论坛

标题: 最新【1月24日5楼已更新】古典音乐入门 [打印本页]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标题: 最新【1月24日5楼已更新】古典音乐入门
本帖最后由 韦伯猫 于 2010-1-24 00:49 编辑

第一篇:

问:学习古典音乐的目的是什么?
答:了解音乐。原则上说来,音乐发展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人类史。其中尤其以欧洲音乐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以及最复杂的境地。一般所说的“古典音乐”,指“欧洲古典音乐”,尤其指意大利、德奥、法国等地的作曲家为主。这和这些国家从中世纪开始直到文艺复习、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以后的时期,一直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主宰地区(中国的在同时代的经济文化主要服务对象主要是境内,发展出另外一套文化艺术体系)。而大家现在经常所能听到的,一般被称之为流行音乐的音乐形式,是一种非常初级简单的音乐形式,甚至于近10年来,国内外流行一些过分简单低俗的音乐,已经几乎不再具有任何音乐所定义的属性。

学习古典音乐,其实没有这么深奥,只是让大家知道,真正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


基础入门篇:

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教师来说,几年讲坛站下来,从上2节课需要准备2星期,直到上一学期课,都不需要备课,上课前花5分钟想一下思路,就能讲到拖堂,也算是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对于艺术类内容如何从扫盲班开始,从ABC开始,给大家一个能够吸引兴趣的思路,着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是从主调音乐,复调音乐的发展,从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类的脉络来讲,基本上满堂全部睡着的结果。

借助于网络的优势,现在终于有了一套我们自己在开始研究古典音乐的时候梦寐以求但是无法做到的最优秀的工具了

感谢大英帝国国家广播电台,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BBC。

BBC的电视台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但是BBC radio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人类商业广播的历史。BBC radio 3,是一个专业的古典音乐频道。作为世界上最老牌的古典音乐频道,BBC很好的把无线电音乐广播最优秀的历史传统保留到了现在。

大家应该都看过电影‘the pianist’钢琴家。钢琴家的开场几分钟,就是无线电广播音乐的最初形态。因为录音技术还不成熟,在二战之前,大部分音乐频道所播出的音乐,都是由音乐家在电台现场的录音室内现场演奏的。而到了现在,绝大多数音乐台所播放的音乐则取材于各种CD,DVD等音像资料。

但是BBC坐镇地球上演出市场最重要的两个城市之一——伦敦(另外一个是纽约),有无数现场演出的资源。而其编辑团队更是了得,经常将全球最牛的音乐请入其录音室,现场录音,做节目后播出。目前来说,能够做到BBC这样,大部分曲目以现场音乐会以及自己录音室录制的曲目作为曲目源的电台,全球范围,只剩下BBC一家。

这是我们学习古典音乐初期梦寐以求的资源,但是可惜,呆在中国,只能勉强通过短波电台收到BBC WORLD SERVICE,而无法听到BBC radio 3

宽带网络已经让这个距离不再存在了,现在我们只需要打开RADIO 3的主页:
http://www.bbc.co.uk/radio3/

在主页右上角,点击一个“listen live”,我们就能听到现在正在播出的radio 3的立体声音频了。

如果想要跟着这个教程走,先找点感觉,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RADIO 3 listen live
然后,不要去管他们播放点什么,他们放什么,你就听什么,先听个半年一年的,逐渐就有感觉了。

[ 本帖最后由 韦伯猫 于 2009-11-20 09:09 编辑 ]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今天突然发现,已经几乎无法收听了1个多月的BBC radio 3的网络速度又恢复了,可以继续收听BBC radio 3了。这期间只能听听world service,和一些其他的古典音乐台,实在是太无聊了。心情大为舒畅,开写序篇。

第二篇:

器材篇——器材扫盲篇暨解毒篇。为了后一步更好的放毒,先要把不相关的所有毒物的毒性就给解完。

说到古典音乐,大家经常会被想到另外一个名词就是hifi发烧友。

虽然现在知道hifi发烧友是什么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很多时间,古典音乐爱好者和hifi发烧友从来都是被几乎等同的。同样是音乐,流行音乐爱好者不计其数,但是大家会发现,几乎没有哪个流行音乐爱好者会说自己是hifi发烧友。

通过这样一个事实,基本上可以说明几个道理:
1:古典音乐需要比较好的设备来重放
2:流行音乐一般不需要很传真的设备来重放。

但是,是不是听古典音乐就一定要一套昂贵的hifi或者是hi-end的设备呢?
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问题我在初烧的时候也就考虑到过,不管玩家用什么设备,真正的古典音乐大师,家里收藏无数,但是一些访谈video中间看到的,他们所使用的设备,仅仅是最入门级别的hifi,甚至是一套不入流的组合设备。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这点,但是随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也有了一些现场演出的经验,排练过30多人的宗教清唱,在不同的场地演出过,当然还要加上在全球各地听过的上千场音乐会之后,这个问题也就解开了。我可以很负责的说,我现在听首曲子,用笔记本电脑的喇叭,用MP3格式,能够听到的细节,比我10多年前还停留在发烧友的时候的,用50万的设备,用CD音源,用最好的解码器,前后级,各个品牌的旗舰喇叭听到的音乐细节还要多得多。

这里无非是这样几点:
1:用喇叭来还原现场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天价设备能够做到完美的音质,但是,这不是现场。一些发烧友是从来不去现场听音乐会的,因为他们更喜欢喇叭出来的声音。而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个地道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则你的参照体系必然是现场演出,如果你用现场演出作为参照系,则在hifi上的投入就不是很有意义。

2:高价喇叭能够给你更为完美的声音,而普通的设备就足够你来听到足够的音乐细节。请注意我这里区分了两个词:音乐,声音。
我在自己的钢琴选择上就有意避免了一些音色过于完美的钢琴,也是为了这一点。有些时候,过于完美的声音,会让你沉醉于声音,而不再是音乐了。我在一些超唯美的钢琴上,只愿意演奏比如哥德堡变奏曲的主题,还要80年代古尔德那套录音的那个超级慢速度去演奏,就是为了能够欣赏钢琴自己的声音,而根本不在乎音乐了。我曾经尝试过在kawai SK这种音色完美到毫无瑕疵的钢琴上练琴,结果就是不出10分钟就不自觉的演奏我所有会演奏的慢板乐章,弹得超级慢,因为声音实在太美了。

相信我,声音是能让人中毒的,hi-end就是这么让人走入深渊的。但是作为一个爱乐者来说,爱乐是目的,声音只是一个途径。当这个途径想要演变为目的的时候,只能遮挡你真正的目的。

玩起喇叭来说,比如LS-3/5A这款最为经典的BBC指定录音室监听喇叭,在hifi圈子里就一直是毁誉参半。原因其实很简单,这套喇叭,价格,便宜,音色,平庸。传真,较为出色。这种喇叭一般来说是不太受发烧友喜爱的,像是德国的一个喇叭品牌,ELAC,这个品牌的喇叭可以说是我一段时期的最爱,也是我现在的主打喇叭品牌,价格平庸,音色,很多爱好者根本就不接收。特性倒是很简单,极为硬朗,极为传真,毫无音染。空气感,现场感,几乎可以说全无。但是就是这样的喇叭,让我听音乐的时候,绝对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了。


器材选购: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爱乐者,我们当年的配置很简单,就是一个discman,外加一套稍微好点的耳塞。对,仅此而已。

就以上这些设备,足够了。对于现在的发烧友来说,已经可以组建完美的廉价电脑音源了。这里分开介绍:

耳机为最终对象的:
玩耳机,不要去管这么多,有钱的,买好点的,没钱的,三五百的也真的足够了。我目前在用的设备是森海塞尔HD650,也就是2000出头的价格。
但是旗舰耳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一般性的输出设备推不动这种耳机,那么就必须一台能用的耳机功放。我用的也不过是一台音乐传真的Xcan V3.这套设备对于爱乐来说已经过于完美了。作为发烧来说,我相信耳机论坛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不过刚刚入门。但是,耳机论坛又有几个人是用这些东西来听音乐的?都是在听声音!

喇叭为最终对象的:
找一台好点的二手喇叭,2000-4000元足够,功放,二手,也差不多。CD解码器,总体控制在1万以下就已经足够了。一般的组合设备来说也完全可以,只要不是太过分垃圾的都能听了。我现在的设备是ELAC BS 63喇叭,NVA ap50功放,天龙DVD5000作为音源和解码。加起来不到1万,全部二手。

如果哪位笔友想要玩二手喇叭的我可以帮忙,有可靠的兄弟在做二手设备。

器材解毒暂时写到这里,有新的内容我会补充。

接下去会写古典音乐入门了,基本上采取推荐曲目和讲解的方式,但是我需要一个能够和大家共享文件的方式,哪位能够赞助一个FTP么是最好了。不然就只能用QQ群了。


现在公布一个QQ群,作为古典音乐入门的官方群,所有音像资料全部通过群邮件来发送
中国钢笔论坛骨灰圈, 群号58317469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本帖最后由 韦伯猫 于 2009-12-6 16:21 编辑

古典音乐入门,有一些现成的音像资料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说那种什么某某最佳,midnight XXX,什么什么入门之类的,都是把一些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曲子(或者说一些是片段)放在一张或者几张CD里面,能够通过耳熟能详的旋律(的确是很熟悉的,我们肯定在不同的场合听到过,只不过不见得知道这是一段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旋律罢了)这种类型的CD,或者网上下载的东西很多,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的听,听越多越好。先不管是什么,拿来就听。逐渐逐渐,就会对一些最熟悉的作曲家有个大概的认识了。我不准备在这方面展开讲,反正就是一个字,多听。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关注一下有一种题材叫做轻音乐,在中国的80年代以及90年代早期极为流行,虽然这种音乐形式在现在已经基本上不再流行了。以下我特意摘抄了一段文字省的我动脑筋了。

轻音乐与世界三大轻音乐团

 相对于古典音乐而言,轻音乐即是有通俗的手法进行改编,用小型或大型乐队乐队均可演奏,来营造温馨浪漫情调,轻松优美旋律,带有一种休闲性质。而古典音乐一般具有庞大、辉宏、磅礴、庄严抒情的结构和几个乐章的规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严肃端庄的特征,故又称严肃音乐。轻音乐则相反,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也有较易明了的内涵和带给人们轻松的享受。因其轻松活泼,把它称为轻音乐是非常贴切的。但它不同于流行歌曲为核心的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不象热门流行歌曲很快过时。优美的旋律会经久
不衰。它介于古典和流行之间,是二者鲜明对比的折中,可谓第三种势力。它古典气息与现代风味兼而有之,华丽而不俗艳,浪漫而不轻浮,抒情而不缠绵,即通俗而易懂,又格调高雅,风度不凡,可谓雅俗共赏。

  轻音乐一经出现即受到广泛欢迎,成立于30年代后期的曼托瓦尼乐队是轻音乐诞生的标志。曼托瓦尼以极柔和动听,优美醉人的弦律和绝妙的演奏风格,使轻音乐迅速在通俗乐坛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六、七十年代是其轻音乐鼎盛时期,一大批轻音乐团纷纷建立,如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利亚乐团等,他们在欧美不断举行轻音乐会,录制了大量精美唱片、磁带,畅销世界各地,这种音乐让古典乐迷们的耳目一新,好比常穿西装的人换上了随意自然的休闲服装一般。而流行音乐爱好者在声嘶力竭的呐喊冲击之后,轻音乐就象一杯清凉爽口的饮料。

  世界三大轻音乐团创始人曼托瓦尼,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利亚都是正宗科班出身,他们都是先后创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乐团,在数十年的演出录音实践中成为世界一流而著名的三大轻音乐团各领风骚,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轻音乐的曲目大多是改编而来,其中欧美流行歌曲、电影插曲、民间乐曲、古典乐曲,摇滚,迪斯科、流行音乐等占相当比重。很多都是上了欧美排行榜的热门乐曲,如《昨天》、《雨的节奏》、《我爱巴黎》、《蓝色爱情》、《天堂鸟》、《莉莉-玛琳》等。这些歌曲改编后淡化了原作品中的流行因素,突出了优美的旋律,使音乐情调为之一变,更加优美悦耳,至今,许多歌曲已被人们忘记,但轻音乐改变的乐曲却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以通俗音乐语言演绎古典名曲是很多轻音乐团热衷的。好的改编与演奏即保留了原曲的古典精神又融入了现代气息,让古典乐迷感到别有韵味,使那些对古典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鲜明的觉得与古典音乐的距离缩短了。提高了人们的欣赏兴趣。如改编而成的轻音乐有巴赫的《圣母颂》、舒伯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月光》等听起来都别具一格,满耳生辉。
以上原文摘自:
http://news.xinhuanet.com/audio/2003-07/10/content_966324.htm

轻音乐的一大好处是,基本上还是古典音乐,只是在配器上弄得更加好玩一些,适合入门口味,基本上不会对原作进行过大的修改,这样,作为入门来说,兼容性很好。有兴趣的,针对以上的三大轻音乐团的名字,自然可以在网上索引到大量的音像资料了。
在经过了一阵熏陶之后,就会逐渐对某些乐器比较敏感了。一般来说会有2种乐器最受大家欢迎,那就是小提琴和钢琴。这两种乐器也是自从器乐音乐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基本上可以说是文艺复兴中后期开始,之前器乐一直被上层社会认为是叫花子讨饭的营生,地位极为低下,那阵高雅音乐为纯人声)以来,受所有作曲家最为垂青的两件乐器,所写的独奏、协奏曲多到不计其数,这样也留下了大把大把的好作品,很多大家其实都已经耳朵听到烂了,只不过不知道这是古典曲目,这是死人们写的。这样也就有了大把大把的可以听的CD,什么经典小提琴拉,返场曲目精选啦,浪漫钢琴啦之类的,或者是肖邦精选啊,这种类型的以作曲家名字(比如肖邦就只会写钢琴曲)或者帕格尼尼精选什么的(帕格尼尼和肖邦一样,基本上只会写小提琴曲)可以用来做进一步的入门用途。

听了这么多之后,其实,应该已经逐渐知道自己该听什么了,再后来就会去查找相关资料,并且会对音乐有更深的探索。觉得自己还停留在以上阶段的,可以继续听下去,如果觉得已经听过这个阶段了想要进一步去听了的时候,我们就继续往下讲,也请各位按我的思路继续看下去。



============================================================
级别不到请不要再看下去,请重复以上步骤。

好了,以上大体上是讲的在古典音乐里称作为“小品”的一类曲目。但是更为正统的古典音乐其实基本上是有较为严格的体裁的。一首小品,短的1分钟,长的5分钟。但是一首正统的古典音乐,一般,15分钟起,长的能够到八九十分钟(一般也不再长了,不然演奏者演不动)最长的曲目可以说是瓦格纳写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需要至少14张70分钟的CD才能装下,演出只能分成4集,牛的演出是连续演4个晚上,不太牛的演出,我见过是一个季度演一集,一年里演完。


到这里我开始带领大家在这个热闹纷繁的时代来领略古典音乐的精髓了,那就是那些真正的古典音乐题材了。在这一步,大家先要想明白一个事情,就是有没有这个时间。听一首曲子最好不要中途被打断,安静的听,不受干扰的听。要是没有这个时间的话,那还是流行音乐,或者是古典音乐小品比较适合你,大部头可能根本不适合,因为你会发现你一个星期都不见得能够从头到底连续听完一首曲子。

要是大家的时间都OK,那欢迎继续。

这里我想先引领大家听一首基本上没有人坐不住听不下去的曲子,维瓦尔第的四季。

以下引用自: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readelite695665.htm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The Four Seasons相当富有传奇色彩。虽然《四季》的问世距今已近两个世纪,但显然超越了时空和国界,至今仍然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作品,《四季》是现今音乐厅最受欢迎的小提琴作品之一,同时,也是CD市场上录制频率最高的古典音乐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四季》已经成为古典音乐中的“流行音乐”。这种礼遇,在古典音乐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维瓦尔第在当时恐怕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  

    不过,《四季》被尘封一个世纪后再次被发掘而重获新生的典故就未必为人所熟知了。其实,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一个世纪中,《四季》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淹没在浩瀚的古典音乐作品的海洋之中,并不像现在这样广为人知和被频繁演奏,《四季》的重焕光明应当归功于二十世纪中期挖掘历史音乐作品的音乐家和现代录音工业。很多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前期的作品,都是在二十世纪中期发掘和整理而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二战后,当时由明欣格担任指挥的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则是这个方面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早在1949年,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率先进行了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第2和第3乐章的录音,1951年完成了《四季》全曲的录制。这个《四季》的全曲录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季》全曲录音版本了,《四季》今天可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古典名曲,明欣格的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可以记上头功,随着唱片和录音带的迅速流行和普及,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CD的问世,《四季》已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曲了,更是古典乐迷的必听入门曲目。

    维瓦尔第的音乐才能是家族的音乐传统沿袭下来的,他的父亲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小提琴家,维瓦尔第自幼习琴,后来担任过小提琴教师和音乐总监,凭着辉煌高超的小提琴技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加上他长着一头火一般的红发,人们尊称他为“红发神父”。他的一生正处于欧洲巴洛克艺术鼎盛的时期,即使在那个音乐作品汗牛充栋的年代,维瓦尔第也属于最多产和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给后人留下了六百五十多首各种类型的乐曲,其中协奏曲有四百五十多首,由于特别钟爱小提琴,光是小提琴协奏曲就有二百二十一首。他的作品富有意大利人特有的热情和歌唱性,不仅得到意大利同胞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倍受欢迎,甚至得到了同时代德国著名音乐家巴哈的关注,巴哈曾专门研究和吸收维瓦尔第音乐的特点,改编了一些维瓦尔第的作品来拓展自己的音乐风格。

    在维瓦尔第的协奏曲作品中,《四季》无疑是最出色的一套,也是小提琴协奏曲中不多见的加有标题。实际上,《四季》只是维瓦尔第于1725年发表并题献给一位波希米亚伯爵的,以《和声与创意的尝试》的一套十二首大型协奏曲中的前四首,分别赋上了“春”、“夏”、“秋”、“冬”的标题,而且在这四首作品的每一首总谱扉页上,相应地配上应该出自他本人手笔的拉丁文十四行诗,这与西方当时流行的“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思潮相符合。维瓦尔第试图通过乐谱和描述自然的诗句相结合,把音乐描绘自然的能力大大拓展,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光是从乐曲的结构和形式来看,《四季》由四首小提琴协奏曲构成,每首都是采用“快-慢-快”三个乐章的标准形式,而且除“冬”之外的快板章节,都采用了Ritornello的反复曲式,所以,即使没有标题和诗句文字的辅助,维瓦尔第细致入微的细腻音乐刻画,已经使四季的美和魅力浮现眼前,譬如在“冬”的第二乐章,悠美的小提琴独奏描绘出人们围着火炉烤火的温馨景象,弦乐以十六分音符拨弦代表屋外的雨声,大提琴则以三十二分音符描绘远方出来的雷声,屋内的温情四溢与屋外的寒冷冰凉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对于在调性、节奏、和声方面变化幅度不大的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维瓦尔第的《四季》能够描绘出丰富的音乐表情和景象,称得上是音乐史上描述具体感性自然景象与抽象理性规则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引用毕



需要听曲子的,可以加入我的QQ群,58317469
我将通过群邮件的方式来发送。


暂时写到这。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本帖最后由 韦伯猫 于 2009-12-12 12:48 编辑

请加入QQ群钢笔论坛骨灰圈(58317469),我的这系列连载的所有推荐曲目MP3都通过群邮件来发送。有关本话题的讨论也请在此群内发起热烈讨论。

上周我推荐了四季,我还是比较喜欢从协奏曲这个形式来进行古典音乐入门。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竞赛。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
接下来是我们会话几个月的时间来领略协奏曲这种曲式类型作品的美妙,我将严格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来写。介绍协奏曲么,又想到了两种最受人喜爱的独奏乐器,就是小提琴和钢琴。我每次介绍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一首钢琴协奏曲。


从柴可夫斯基开始吧,他的 这两首协奏曲,都是属于10大钢琴协奏曲和4大小提琴协奏曲之列。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首钢琴曲,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初稿在1875年初写出,后来在1880年和1893年间,作者又吸引许多演奏家的意见,进行两次修改才最后定稿。这首钢琴协奏曲的遭遇,同作者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获得公众的承认的。原先这部作品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但是平素对音乐艺术界一切有价值的新事物总是十分敏感的鲁宾斯坦,这一回对柴科夫斯基在钢琴协奏曲体裁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却持否定态度。于是,柴科夫斯基把他的题献一度改为献给塔涅耶夫,到最后才确定献给德国钢琴家封·彪罗(H·Von Bulow,1830-1894)。187510月间,当彪罗到美国巡回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次演奏这首作品,获得很大的成功。同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又相继演出这部作品,当时才十九岁的塔涅耶夫的钢琴演奏还得到了作者的很高评价。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经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响音乐会曲目,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鲁宾什坦终于也理解到这部作品的优点和价值,并出色地演奏它,从而也使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确立它在音乐会舞台上的地位。

柴科夫斯基承继并发展了源自贝多芬的协奏曲交响化的进程,他使乐队在协奏曲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同生活或大自然等观感密切相关的形象的发展大都委托它,而关于个人的抒情因素则主要曲独奏乐器来体现;这两种力量相互策应,协同动作,从不削弱任何一方。柴科夫斯基采用古典协奏曲的三乐章结构:他让最交响化的第一乐章起主导作用,用它来确定整部作品的特点;至于第二乐章,乃是交响曲当中两个乐章——抒情的慢板乐章同诙谐曲乐章的有机结合;而最后乐章则为全曲作出同前面两个乐章相适应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所有这些都是很多协奏曲所难匹比的。乐章从一长段引子开始,在这里,可以听到全乐队的四小节强奏,其中法国号的音响特别突出。接着,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用它那温暖的声音庄严地奏出这段引子的基本主题,钢琴用大量洪亮的和弦伴随着它。这个主题气息宽广,宏伟有力,充满着一种炫目的光辉,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的特征,它是一支庄严壮丽的生活颂歌,是继贝多芬之后的另一首新的《欢乐颂》。与此同时,钢琴遍及它的整个音域的活动,它那来严厉有力的音响,矫健的步调,创造出一种情绪饱满而和谐的背景;钢琴在这里虽然只是处于陪衬主题的地位,但是,它充分发挥了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主导作用,即使在整个乐队的全奏中,它的音响依然十分清晰、嘹亮和雄浑有力。

像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交响曲主题结构一样,这个主题由于反复三次,有点像三段体曲式。这主题第一次在乐队中陈述之后,第二次改由独奏钢琴奏出,它的发展由于引进一些新的旋律素材,具有即兴演奏的意味,反映出一种悲壮的戏剧性,最后还用一小段华彩独奏的带点附点节奏的宏伟和弦伴随之下,更加光辉、更加紧张地复奏这一主题,并结束主题本身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引子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它一直保持在D大调中,而且它的主题后来在整个协奏曲中从未再出现过,不过,这段引子一开始就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气息和宏伟的规模的感觉,它像一首序曲一样预示着随后的剧情内容,在这一方面,它同整个作品又是息息相通的。

从引子转到奏鸣曲本体之间的过渡,起先是在近乎寂静之中出现一个小休止,后来钢琴奏出一些断断续续的音型,宛如嗫嚅私评语一般,忽然,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呈现出来了。

这个主题原来作者在卡明卡村听到的乌克兰民间弹奏里拉的盲歌手所唱的一支哀怨的曲调,但是在这里它起了深刻的变化: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改变这支旋律的音调结构,只是把这支悠缓的叙事性曲调纳入一个出奇的节奏型,即在每一个三连音当中插进一个休止符的做法,从而把一个主要是抒情的形象变成飞也似地进行和精力充沛的诙谐形象,简直就无从认出它是直接从民间旋律转化出来的——柴科夫斯基发展主题的想象力和胆识,由此可见一斑。乐章的第二主题是这一乐章的抒性的中心,充满温暖而诚挚的感情,它包含有两支互为补充的旋律,同前面出现过的主题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支旋律是对幸福的向往,接着钢琴再加以复奏;第二支旋律同样温柔而抒情,但非常明朗,并没有丝毫困惑的神情,它那轻盈摇动的音型显然同第一支旋律同出一源。

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乐章的第二主题。在这里,这支温柔的慰安之歌有时变成英勇的号召,钢琴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的大段进行,加强了音乐的英雄性因素;有时它那忧郁的疑问式动机经过不断的模进发展而引入戏剧性高潮;乐队与钢琴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开展着,主题的变化达到了不可复识的地步。最后,在再现部中,乐章的一些基本主题都有很大的变化,靠近乐章结束处的一大段华彩乐段,不但展示了钢琴演奏的卓越技巧,同时也为整个乐章的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总结,集中表达出这一乐章的意志力和激情的力量。抒情的静观突然为愤怒的爆发所驱散,戏剧性情绪的浪潮在急剧发展,但在后来又为一个新的抒情插句所替代。最后,尾声的音乐活力充沛,它以其急速奔驰的音流,辉煌地结束这钢琴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是介乎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一首抒情间奏曲,它的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支具有民歌气质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体现了人对大自然形象的静观和省察,反映了人同大自然永远相亲的感情。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共反复六次——在乐章第一大段中由独奏长笛、钢琴、两个独奏大提琴和独奏双簧管轮流演奏四次;在最后一段主题重现时又由钢琴和双簧管复奏两次。这主题的反复有五次几乎一成不变,只有乐器音色的变换而已,还有,伴奏笔法每次都在变化:有时是旋律性的对位,有时使用柔和的切分和弦,有时钢琴的轻快的银铃般的和弦充当活跃的背景;主题只是在最后一次陈述时,它的旋律才有所变化。

这一乐章的曲式近似三段体结构,但是在第一大段基本主题的四次反复中,穿插进两个其他的主题(一个是在钢琴的不同音区中传递的诙谐性主题,另一个是在十六分音符的进行背景之上的法国号独奏),因此又具有回旋曲的一些特点。乐章中段是一首快速度的圆舞曲,取材于一首古老的法国民歌,它的旋律非常简朴、几乎近于原始,即由同一类型的动机不断反复构成。这时候弦乐器组演奏这支旋律,钢琴则在其上用一些轻松愉快的音调作为一种华丽而戏谑的伴奏;在这里,音乐的节奏和情绪都发生变化,同前一段恬静安适的音乐适成对比,具有奇幻飘渺的特点,好像闪现出对过去的明朗回忆一般。

最后乐章是一首欢乐的颂歌,是充满元气和生命力的表现,乐章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全都在同一个明朗、乐观的氛围中活动。这一乐章用回旋奏鸣曲形式写成,乐曲的基本主题在乐队奏出的一段简短的引子之后由独奏钢琴奏出,这个主题选自乌克兰民间的一首春季歌曲,其中同一个音型的三次反复,是很多乌克兰歌曲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像第一乐章的乌克兰主题一样,柴科夫斯基也赋予这个主题全新的特点:他用断音奏法的枯干音响、和弦式的织体,以及像小伙子的踏步效果,借以强调表现出这一乐章的狂放活泼的舞蹈性特点和毅力。同这一主题相呼应,或者说,作为这个主题的补充,在乐队全奏中出现另一个节奏相同的新主题,但移到G大调上,它的效果就像继某些声部的歌唱之后,出现合唱的大声应和一样,音乐的进行生气勃勃,活力充沛,栩栩如生。接着,在一个简短的连接句之后,乐章的第二主题先后由小提琴和钢琴奏出。这个主题步调平稳、安详,开始时从进行中可以感到它的威力还有所抑制,只是在后来才把它所蕴藏的全部欢乐表达出来。

乐章的这两个主题,一个急速有力,充满无尽的表现力,另一个虽然比较平静,但逐渐也转换为胜利的步调,发展成为对生活的狂喜赞歌。这两个主题互相对比,互相补充,共同表达这终曲的明朗而乐观的基本思想。最后,尾声的音乐更是高潮迭现,其雄浑的气势,其亢奋的情绪,其辉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柴科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是真正开朗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深刻体现,它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一个顶锋,也是上一世纪欧洲音乐艺术中最有天才的创作之一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于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片段1)。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片段2)。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片段3)。

稍后通过QQ群邮件转发相关曲目的MP3,请大家反复聆听。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本帖最后由 韦伯猫 于 2010-1-24 00:48 编辑

好久不更新了,最近特别忙,也遇到QQ的超大附件不能发送群邮件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一直拖延到现在,向大家先道个歉。。。

我需要一些反馈,希望大家收到我的QQ群邮件后,把大家的所听所想都简单的记录一下,回复在此帖里,或者回复在QQ邮件里,这样方便我控制进度和曲子的接受程度。

上一次发送了大家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各一首,其中的钢琴协奏曲的开始几个小节,我想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了。既然上次距离今天已经很久,这次稍微多布置几首作业,希望大家多听,一定要滚瓜烂熟的去听,听烂为止。不过说实话,古典音乐,一首曲子,要听烂,也是很不容易的。大伙儿花了几百年都没听烂,几周内能够熟悉就不错了。

继续介绍一些好曲子,当然也是大部头,再次重申,小曲子们,需要大家自己去多听了,没法一个一个去介绍了。

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一首莫扎特的第21钢琴协奏曲,这首曲子的第二乐章尤其美妙。具体的我也不想再摘抄了,有兴趣的google一下,就都有啦。

这次增加一首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五,命运。

当然大家知道的命运是他的第一乐章,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这首曲子的第3和第四乐章。希望大家能够从头到底,多听几遍。

曲子通过QQ群邮件发送。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666666666666666666666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77777777777777777777777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0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09:51
101010101010101010
占楼完毕
作者: 满堂花醉    时间: 2009-10-16 10:18
准备长期关注,发展新的爱好。
作者: lethehome    时间: 2009-10-16 11:55
毒物又来了 哈哈
作者: 七剑    时间: 2009-10-16 11:57
开始下毒了
作者: 鹏天    时间: 2009-10-16 13:30
谢谢猫版无私奉献, 搬个板凳听讲
作者: leehero    时间: 2009-10-16 13:56
坐地静听
作者: 笔神    时间: 2009-10-16 14:03
现在正听着BBC RADIO3 期待下一篇
作者: 小罗    时间: 2009-10-16 14:37
多谢猫版!
我是来听课学习的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6 14:39
原帖由 笔神 于 2009-10-16 14:03 发表
现在正听着BBC RADIO3 期待下一篇


请留意本文最后一句话
作者: hongsam    时间: 2009-10-16 15:30
嗯,留个记号。慢慢看。
一般情况下猫斑竹的解毒帖都很毒。
作者: zephyr226    时间: 2009-10-16 16:38
回忆俺买的第一张cd

大学二年级 在外文书店买到的 大禾花贝5+7  大概是145元左右 是俺当时半个月的生活费

转眼10多过去了 也不过百多张cd而已
作者: 5one56    时间: 2009-10-16 20:22
满期待的啊。。。
作者: zmt    时间: 2009-10-16 23:51
每一篇还是分贴吧~要不看回复好乱
作者: yanyanlong    时间: 2009-10-17 00:05
我是订阅了这两个podcast,平时在班车上听
http://gardnermuseum.org/rss.xml
http://streams.wgbh.org/online/clas/clas_performance.xml
作者: creeky    时间: 2009-10-17 00:45
感觉老猫是有预谋有组织的放毒。中的毒多了也就不急着解了。。。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10-17 04:20
现在听到的不少furt唱片都是广播录音的.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7 09:47
原帖由 yanyanlong 于 2009-10-17 00:05 发表
我是订阅了这两个podcast,平时在班车上听
http://gardnermuseum.org/rss.xml
http://streams.wgbh.org/online/clas/clas_performance.xml


我现在用G1订阅BBC worldservice 的podcast,家里用wifi同步,外面用WCDMA同步,竟然,3G比我家里1M的ADSL都要快出好多

反正一个月300M流量,不用白不用
作者: 迈巴赫62    时间: 2009-10-17 12:25
学习了
前两天搞到不少EMI的古典音乐CD
感觉不错
作者: 无事    时间: 2009-10-17 14:16
标题: 谢谢猫版.
多讲讲吧.受教了.
作者: chujiangch    时间: 2009-10-18 13:09
这个真好
听音乐
作者: thebestme    时间: 2009-10-18 13:19
猫师放毒,顶一下
作者: chicoms    时间: 2009-10-18 14:09
有一本书,叫《听音乐》,深入浅出,也是不错的入门教材。
作者: tiantian123    时间: 2009-10-18 22:33
加速上器材!
作者: o_l_o    时间: 2009-10-18 22:52
多谢猫版!
我来听课学习
作者: 昊昊荡荡    时间: 2009-10-19 07:05
听古典器材解析有一定水准就基本达标了,味道等等就看个人喜好了
作者: 图展5182    时间: 2009-10-19 12:04
支持老猫这帖,不过古典的普及真是不容易,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
作者: 图展5182    时间: 2009-10-19 12:11
原帖由 zephyr226 于 2009-10-16 16:38 发表
回忆俺买的第一张cd
大学二年级 在外文书店买到的 大禾花贝5+7  大概是145元左右 是俺当时半个月的生活费
转眼10多过去了 也不过百多张cd而已


你十几年前就做了大水鱼,被中图宰的吧,呵呵。十几年前DG正价片都不用这价码。
小克莱伯的5/7大禾花版还是比不上原来的正价片,DG正价片的制作不是中价片可比的...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19 12:18
同感,DG正价从来没有卖过145元啊。
作者: zephyr226    时间: 2009-10-19 14:42
都是高人阿

要是早认识你们就好了

俺们后来就不去那里买了!不过 在实体店掏东西还是有乐趣的

俺收集不成系统 就是哥德堡有几张 大家都什么喜好?
作者: 任辉    时间: 2009-10-19 15:07
哈哈,发烧~~~
作者: boesen    时间: 2009-10-19 18:59
好贴啊,以后得经常来看
作者: 老板    时间: 2009-10-19 19:10
好贴!期待继续
作者: 後羿    时间: 2009-10-19 23:23
希望死猫能把这帖写完,哈哈,正常判断是写不到第五篇。
不过这个帖子还是很好的,顶一下。
作者: 芦斋    时间: 2009-10-20 10:39
好!
期待中。。。
作者: dwshangyu    时间: 2009-10-21 09:54
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作者: bicong    时间: 2009-10-21 10:12
为中毒而来

求解毒而去
作者: 5one56    时间: 2009-10-29 21:37
什么时候更新啊,等着呢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0-29 21:45
原帖由 5one56 于 2009-10-29 21:37 发表
什么时候更新啊,等着呢


就这耐性,还是算了吧。
作者: 百事355    时间: 2009-10-30 04:14
先顶顶再慢慢看哈哈
作者: baizhou1749    时间: 2009-10-30 21:32
慢性毒,慢中
作者: 百事355    时间: 2009-11-2 19:59
猫版,等待着拜读您的第二篇啊
作者: wog    时间: 2009-11-3 12:48
嘿嘿,不错,家里好几百G的ape
作者: wangwei    时间: 2009-11-4 07: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angwei    时间: 2009-11-4 07: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angwei    时间: 2009-11-4 07: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ony_jiao    时间: 2009-11-13 13:36
我来旁听。
作者: lethehome    时间: 2009-11-13 15:09
我们很有耐心
作者: moda38    时间: 2009-11-13 15:40
做个记号
作者: andrewleuang    时间: 2009-11-13 16:16
这个真的是好贴,一定要支持,慢慢学习~!多谢分享
作者: 狐梭    时间: 2009-11-13 22:21
死猫,能否快点更新
作者: 叶隐    时间: 2009-11-14 13:02
基本上我是听 RADIO 1 那些音乐长大的,家里打口的CD,磁带应该比没打口的多
后来直接下载,也不买碟了,小时候听磁带感觉真好~
作者: 浅夏    时间: 2009-11-14 13:04
……看看身边那一个储物箱的SCAD,再看看手里的钢笔,忽然觉得,猫版这个贴将来会很毒很毒……

PS,入门还是泛听吧……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1-15 00:57
每次都想更新这个帖子,每次都在琢磨方式方法。

这个帖子,似乎已经注定成为一个诡异贴。写的越通俗,写的门槛越低,只会导致此帖成为超毒贴。
而如果写的很毒,则会其实不毒。但是也就起不到入门的效果了。

另外,近期上海听BBC3通过ADSL似乎速度不行了。不知何时能够恢复。
作者: lethehome    时间: 2009-11-15 11:46
先推荐器材啊 耳机一套 箱子一套 顺便帮我的ER4推荐个二房 以前看中HA2002 觉得配2K的耳机太奢侈 结果人家要买了送我没要 后悔啊
作者: Zihuatanejo    时间: 2009-11-15 12:17
希望猫版把门槛放低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1-15 15:11
空气感么,是只有空气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基本上只取决于房间的体积和吸音反射这些参数。和箱子关系不是很大。
作者: 50mm看世界    时间: 2009-11-16 21:14
謝謝斑竹了,發現個掃盲的好地方,還不要錢,雖然音質差點,好在有介紹,真的喜歡還可以再去買碟,不過手頭上沒器材。。。現在只能用電腦加TRIPORT或者SHURE便宜貨
作者: 墨竹晓风    时间: 2009-11-17 12:06
找个座位
作者: 蜗牛登泰山    时间: 2009-11-17 12:18
跟着帖子找感觉中
作者: 50mm看世界    时间: 2009-11-17 15:56
今天開了一天煲一下耳機,發現BBC3的音樂很不錯可是新聞 很惡心人,王八蛋英國佬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1-18 08:33
BBC的新闻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英语国家的新闻里,最客观的是澳洲的那几个台。美国台就更加主观了。

不过要是你只有听到BBC在歌颂天朝才算是不恶心的话,那算我什么都没说。



这个帖子,我已经大体上把框架都想好了,基本上定在每周1更新的频率。最好哪位赞助我一个ftp服务器,我好曲目发上去。

[ 本帖最后由 韦伯猫 于 2009-11-18 08:36 编辑 ]
作者: 50mm看世界    时间: 2009-11-18 10:34
不是歌頌,我在外頭也好多年了,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他JB報道都是斷章取義,好的不講,有建設性的不講,專“挑”著講,X的。比CXX還惡心,C還算是走中間路線的
作者: ericielife    时间: 2009-11-18 10:48
原帖由 50mm看世界 于 2009-11-18 10:34 发表
不是歌頌,我在外頭也好多年了,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他JB報道都是斷章取義,好的不講,有建設性的不講,專“挑”著講,X的。比CXX還惡心,C還算是走中間路線的


比如说???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1-18 11:51
原帖由 50mm看世界 于 2009-11-18 10:34 发表
不是歌頌,我在外頭也好多年了,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他JB報道都是斷章取義,好的不講,有建設性的不講,專“挑”著講,X的。比CXX還惡心,C還算是走中間路線的


BBC么就是这个传统。他们如何说是他们的事,你如何理解是你的事。因为电台是他们的,脑子是你的。
这话题,你有兴趣,另外发贴吧,别歪了这个楼。
作者: 狐梭    时间: 2009-11-19 23:36
猫猫为什么还不更新
作者: monchy    时间: 2009-11-20 13:18
终于更新了!猫版的解毒篇看似解毒,实则放毒,不该提hifi这个魔鬼啊。。。 。我觉得森海px200+hifidiy的论坛箱+论坛mini usb dac(有耳放)+论坛奥运版功放+坦克进行曲数字声卡(集成声卡也ok)就足够了,总共3000吧。请大家远离hifi,那个害人;专注古典,才是正道。。。

[ 本帖最后由 monchy 于 2009-11-20 13:29 编辑 ]
作者: manray    时间: 2009-11-20 14:30
3/5,最次的版本1w多了,最好的版本2w多了
elac,最一般的新箱子,2w多了

so,我介绍国产的唯美,有个小书架,似乎现在还不算太贵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1-20 14:39
尽量别在这里涉及太多的hifi吧。我的ELAC是台NOS的不知道哪搞来的扫尾货,才一点点钱。。实在是不敢报出来。。。说到底,好东西,圈子很小,很难进,但是圈子,圈子很重要,太重要了。不然行货价去扫街了。
76楼的配置,作为听音乐来说,足够,足够足够了。
作者: manray    时间: 2009-11-20 15:23
呵呵,不说hifi了,其实现在北京和上海都不适合音乐发烧。
第一,有名演,但是票价高昂,比如大剧院如果不是价格昂贵的楼座前排或者池座,声音的效果都不好,设计的很失败。听说上海的老东方不错,新的似乎也和大剧院一路子了?请猫师指教了。
第二,北京几个团水平都巨烂,爱乐真的应该换乐器了,弦乐如果拉锯。不清楚上海爱乐如何。
btw,北京每年值得一听的还是国际音乐节,保利剧院二楼包厢,价格低廉,空间还大。
作者: 浅夏    时间: 2009-11-20 16:31
但是,耳机论坛又有几个人是用这些东西来听音乐的?都是在听声音!

此话看得触目惊心,思考。
作者: zephyr226    时间: 2009-11-23 21:06
标题: 自己喜欢的 曲目 目前已经收集的
哥德堡变奏曲(VARIATIONS GOLDBERG)
大键琴:
      Helmut Walcha           EMI
            Wanda Landowska      EMI (1933,recorded)
      Wanda Landowska      RCA (1945,recorded)
      Trevor Pinnock            ARCHIV
            Pierre Hantai               Naive
           Christophe Rousset      DECCA
           Keith Jarrett                       ECM
钢琴:
      Tatiana Nikolayeva      Hyperion
            Andras Schiff               DECCA
            Andrei Gavrilov           DG
            Rosalyn Tureck           DG
            Angela Hewitt             Hyperion
           Murray Perahia           Sony
           Wilhelm Kempff          DG
            Glenn Gould                Sony(1955,recorded)
      Glenn Gould                Sony(1959,recorded)
      Glenn Gould                Sony(1981,recorded)
作者: 50mm看世界    时间: 2009-11-23 21:17
斑竹讲得好,到底是爱音还是爱乐?
其实我发现烧什么的都差不多,烧摄影的,本来应该是为了片子,好多都变得是烧机器, 烧笔的也是,好像坛子里烧书法的少过烧笔本身的(我自己现在也有点)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1-27 14:21
斑竹讲得好,到底是爱音还是爱乐?
其实我发现烧什么的都差不多,烧摄影的,本来应该是为了片子,好多都变 ...
50mm看世界 发表于 2009-11-23 21:17


这你就是说错话了。在中国钢笔论坛,理论上是严禁讨论书法的。这里是一个严格的只讨论笔,不讨论书写的本末倒置的论坛。

但为了协调一些认为买了好笔就能写出好字的新手们的强烈要求,本坛特开辟书法区,权当作牺牲,以服务中国所有的书法论坛,作为新手区使用
作者: monchy    时间: 2009-11-27 15:40
论坛好了,猫版快更新!
作者: 浅夏    时间: 2009-11-27 16:15
猫版更新更新更新……抱着猫粮等更新……
作者: hdb988    时间: 2009-11-27 23:38
学习学习!!!
作者: boesen    时间: 2009-11-28 11:08
终于等到更新了。。。
作者: airyu    时间: 2009-11-29 18:17
去现场听的机会不多啊
作者: 三支钢笔    时间: 2009-11-29 21:21
版主还不更新啊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2-6 16:22
今日已更新听音入门,请看3楼
作者: monchy    时间: 2009-12-6 20:08
哈,力顶猫版此贴!快来呀,更新啦!
作者: yanyanlong    时间: 2009-12-6 20:33
猫版更新啦..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12-7 06:14
回复 90# allepanzer


    但李传韵确实很"刺激",之前被朋友硬拽去看了一次,中场休息我就走了,实在看不下去了.
作者: gkwang211    时间: 2009-12-7 09:22
学习了,
作者: sunndy    时间: 2009-12-7 18:26
回复 1# 韦伯猫


    学习ing...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2-9 09:36
争取每个周末更新一次,请未加入群的笔友们尽早加入,每周都有推荐曲目和介绍,一年后应该就能算挺入门了。
作者: sunndy    时间: 2009-12-9 15:06
回复 97# 韦伯猫

加入哪个QQ群就行了?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2-9 16:31
回复  韦伯猫

加入哪个QQ群就行了?
sunndy 发表于 2009-12-9 15:06


看前三贴啊。。。
作者: zmt    时间: 2009-12-10 23:37
话说我怎么加了群没反应呢。。。
作者: gang.zheng    时间: 2009-12-12 08:40
这个不错,看看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12-12 12:49
再次更新,请关注。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www.penmuseu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