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53|回复: 9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山好汉喝的都是什么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5 2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觉得是黄酒来着,白酒应该没有人能大口大口喝的。。。
单选投票, 共有 71 人参与投票
11.27% (8)
4.23% (3)
70.42% (50)
14.08% (10)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2-8-25 21:09 | 只看该作者
酱油比较有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8-25 21:13 | 只看该作者
好像以前看到过类似研究,据说度数很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21:14 | 只看该作者
好像以前看到过类似研究,据说度数很低的。
ZRYQZ 发表于 2012-8-25 21:13
电视里都是白酒,确切的说是白开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25 21:17 | 只看该作者
酱油比较有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8-25 2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low 于 2012-8-25 21:32 编辑

酒精浓度到了一定浓度(10%-12%?),高中课本传说中的天然酵母菌会死亡。不完全发酵再加上不进行蒸馏,估计再好的成品的度数不会超过18%
贴一篇文章:
古代酒的度数和味道

2006-10-14 15:13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8-25 21:36 | 只看该作者
白开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8-25 21:48 | 只看该作者
《汉书·食货志》: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而且元代之前的酒基本上是发酵酒,度数一般不超过20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8-25 21:49 | 只看该作者
黄酒的后劲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8-25 21:52 | 只看该作者
雪花啤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8-25 22: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8-25 22:1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蒸馏酒是元朝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8-25 23:24 | 只看该作者
《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自北宋时期辽国、金国、元朝等蛮子进驻中国以后,才有蒸馏酒的首创,因为他们世代祖居北国的草原,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必须要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馏酒正是元朝这个彻底统治中原的杰作,通过蒸馏提高酒度。后来满清入关,因为也是由于东北天气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馏酒的热潮,类似烧刀子。而我们现代人忽视了华夏文明的发酵酒,过度重视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馏酒,所以才导致现代人普遍认为中国酒度数高,难喝,其实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国家酒莫大的误解。     北宋时期辽国、金国、西夏等地的蒸馏酒还没有完全火起来,或者是说当时由于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们觉得发酵酒好喝,没有高浓度烈酒的辛辣苦涩,所以还是将发酵酒作为高级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馏酒没有在王公贵族里流行,只是老百姓因为买不起发酵酒,还是喝以前世代祖辈流传下的蒸馏酒。     而到了元朝因为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他们生于雪国,所以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23:24 | 只看该作者
酒精浓度到了一定浓度(10%-12%?),高中课本传说中的天然酵母菌会死亡。不完全发酵再加上不进行蒸馏,估计 ...
Flow 发表于 2012-8-25 21:31



   2斤二锅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23:25 | 只看该作者
雪花啤酒
吓人南 发表于 2012-8-25 21:52



   这次去青岛,那条啤酒街上的啤酒那才叫赞 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23:26 | 只看该作者
好像以前看到过类似研究,据说度数很低的。
ZRYQZ 发表于 2012-8-25 21:13



我也这么觉得,白酒的话还不得呛死。。。。
不管是不是酒鬼,酒精度这么高,对食道的刺激肯定是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8-25 23:51 | 只看该作者
水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8-25 2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泡...


   泡葛格还在青岛吗...啤酒节会展中心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0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泡...


   泡葛格还在青岛吗...啤酒节会展中心那?

Flow 发表于 2012-8-25 23:58
登州路。。。。
从第一海滨去那里出租车也就10块,第一个司机非常不友好的开我们40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00:36 | 只看该作者
泡泡四处游玩啊。
simonxue21 发表于 2012-8-26 00:33

还是威海烟台的亲们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6-7 22:02 , Processed in 0.1440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