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sd637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个励志的电影、小书籍、视频。勉励下自己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11-11-29 1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旧王孙


     王孙兄  一年读多少本书啊  知识渊博,羡慕加嫉妒啊。。莫非一年365本?
asd63700 发表于 2011-11-29 17:45


你赶紧回去看你该看的书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1-11-29 19:24 | 只看该作者
另外,前面提到的动物择偶的区别中,对对方求德实质上是自私的行为,是一种自我保护.而求色,则是舍弃自我而为后代利益考虑的相对更无私对行为.同样的延续基因的本能冲动,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择偶标准.后者显然相对来说较前者更无私更高尚,能够不顾对方忠诚与否,不顾自己的利益.譬诸人类,也是更纯粹的爱,可以不顾对方如何,单纯的爱,相对于自私的自我保护的求德来说,无疑更高尚,更善良.

这也和康德说的相通---"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旧王孙 发表于 2011-11-28 21:06


<<鹿鼎记>>中的一段
 
     行近寺外迎客亭,忽听得一阵争吵之声,他心中一喜:“妙极,妙极!有人吵架。”快步上前,只听得几个男人的声音之中,夹着女子清脆嗓音。

  走到临近,只见亭中两个年轻女子,正在和本寺四名僧人争闹。四僧见韦小宝,齐道:“师叔祖来了,请他老人家评评这道理。”迎出亭来,向他合十躬身。这四僧都是净字辈的,韦小宝知道他们职司接待施主外客,平日能言善语,和蔼可亲,不知何故竟地跟两个年轻女子争闹起来。看这两个女子时,一个二十岁左右,身穿蓝衫,另一个年纪更小,不过十六七岁,身穿淡绿衣衫。

  韦小宝一见这少女,不过十六七岁,胸口宛如被一个无形的铁锤重重击了一记,霎时之间唇燥舌干,目瞪口呆,心道:“我死了,我死了!哪里来的这样的美女?这美女倘若给了我做老婆,小皇帝跟我换位也不干。韦小宝死皮赖活,上天下地,枪林箭雨,刀山油锅,不管怎样,非娶了这姑娘做老婆不可。”

  两个少女见四僧叫这小和尚为“师叔祖”,执礼甚恭,甚是奇怪,片刻之间,便见他双目发呆,牢牢的盯住绿衣女郎。纵然是寻常男子,如此无礼也是十分不该,何况他是出家的僧人?那绿衣女郎脸上一红,转过了过去,那蓝衫女郎已是满脸怒色。

  韦小宝兀自不觉,心想:“她为什么转了头去?她脸上这么微微一红,丽春院中一百个小姑娘站在一起,也没她一根眉毛好看。她每笑一笑,我就给她一万丽银子,那也抵得很。”又想:“方姑娘、小郡主、洪夫人、建宁公主、双儿丫头、还有那个掷骰子的曾姑娘,这许许多多人加起来,都没眼前这位天仙的美貌。我韦小宝不要做皇帝,不做神龙教教主,不做天地会总舵主,什么黄马褂三眼花翎,一品二品的大官,更加不放在心上,我……我非做这小姑娘的老公不可。”顷刻之间,心中转过了无数念头,立下了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大决心,脸上神色古怪之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1-11-29 1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2# qw007

嗯,以文解文,善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1-11-29 1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3# 旧王孙


    54楼的长贴太给力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1-11-29 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旧王孙


    54楼的长贴太给力啦
qw007 发表于 2011-11-29 19:40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1-11-30 0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 旧王孙


    高中的古文里最喜欢,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一语道破了现在人的浮躁的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1-11-30 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142857


    建议看看刘未鹏的博客,笑来的也很牛
反正不能祈求一本书给自己带来巨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11-11-30 15:21 | 只看该作者
http://my.tv.sohu.com/u/vw/7849974

来个小视频,激励一下.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1-11-30 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7# 旧王孙


   “ 印度佛家的新人生观,传到中国中国,中国人曾一度热烈追求过。后来慢慢地中国化了,变为禅宗,变成宋明理学。近人称之为新儒学。


    现在欧美传来的新人生观,中国人正在热烈追求。但要把西方和中国的两种人生观亦来融化合一,不是一件急速容易的事情。


    中国近代的风气,似乎也倾向于向外寻求,倾向于权力崇拜,倾向于无限向前。但洗不净中国人自己传统的一种现前享福的旧的人生观。


    要把我们自己的一套现前享福的旧的人生观,和西方的权力崇拜向外寻求的新的人生观相结合,流弊所见,便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了一种人欲横流的可悲的现象。


    如何像以前的禅宗般,把西方的新人生观综合上中国人的性格和观念,而转身像宋明理学般把西方人的融合到自身上来,这该是我们关心生活和文化的人来努力的了。”

——钱穆《人生十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1-11-30 22:40 | 只看该作者
旧王孙的年龄一直是热门话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11-11-30 2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oym 于 2011-11-30 22:42 编辑

看了此贴发觉我一辈子没啥长进了!
难怪那些许三多之流情妇如此之多,太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1-11-30 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旧王孙


   “ 印度佛家的新人生观,传到中国中国,中国人曾一度热烈追求过。后来慢慢地中国化了,变为禅宗,变成宋明理学。近人称之为新儒学。
...
dl2007 发表于 2011-11-30 15:50



首先,我认为钱穆此说过于迂阔焦虑,我更赞同陈寅恪先生的话---

“中国之哲学美术,远不如希腊。不特科学远逊泰西也。但中国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至若周秦诸子,实无足称。老庄思想尚高,然比之西国之哲学士,则浅陋之至。佛教之性理之学独有深造,足救中国之缺失,而为常人所欢迎。盖天理人情有一无二,有同无异。吾国旧说与西儒之学亦处处吻合而不相抵触

陈寅恪先生此言不仅言明对比西方之下中国自身的长短处,尾句更是通脱乐观的精神。他才是一个真正的通人。想起一件关于他的趣事,陈寅恪先生号称教授的教授,他讲课时,不仅学生听,很多名教授也来旁听。有一次他讲的主题是杨贵妃是否以处女之身入宫,有的教授一听是这样一个话题,觉得无聊,就没去听,殊不知陈寅恪先生是以此话题入手,引发出整个隋唐一代婚姻制度世族制度以致整个社会风俗及政治制度的大课题,这样精彩的东西,没听那真是错过了。所谓见微知著,莫过于此。想起本坛猫兄也说过,再烂的主题下也会有精彩回复,烂主题有,烂回复没有。颇为近似

其次,我个人对钱穆的有些说法,不认同。尤其是标蓝的首句。具体有两处。

一。印度佛家的新人生观。。。。。。变为禅宗,变成宋明理学。近人称之为新儒学
若是此句的意思,“变为禅宗”“变成宋明理学”是并列关系,整个都是由首句“印度佛家的新人生观”而来,只是分别针对,那么,我只是对前者有不同观点,而对后者则赞同。若是此句意思“变为禅宗”“变成宋明理学”是直承关系,意思是禅宗变成宋明理学,那么显然是一个硬伤。宋学大流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前者以朱熹为代表,后者以王阳明为代表,众所周知,朱熹的理学是深受华严宗的影响,王阳明则是
天台宗的影响。


中国自汉武帝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儒家在宋学(即所谓新儒学)之前是先秦儒学和汉学。这两者其实不是哲学,因为缺乏形而上的本体论和思辩思想。这也是由陈寅恪说的中国人好实用不重玄思的特点决定了的。

先秦儒学重在礼,重点是维护周礼,都是上层社会的礼仪规范,其实只是实用层面上的伦理学,都是世俗道德教条,这点章太炎先生说得很好---“若把经典当作修身的书,便只看了小小一角,本意差得远了。。。。。。可笑现在一班讲今文学的,把经典看成奇怪的书,把孔子看成耶稣,摩罕默德,真是丧心病狂。”“若说实话, 《大学》、《中庸》,只是《礼记》中间的两篇,也只是寻常话,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妙的道理,又不能当作切实的修身书。”黑格尔更是一针见血---“《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黑格尔重视老子肯定是甚过孔子的,起码老子已经具有了达到朴素层面的辩证法思想。

汉学是章句训诂之学,重在以文献解文献,重的是文献中的事实(当然,现代考古直接重实际证据显然更科学),考据细密烦琐,可以为了一个字,用五六千字的文献来考据其义。咳,本人的凤凰朱雀,麒麟土德差堪比拟 汉学令儒学达到了学术上一定的深度和精度,但还是不具哲学层面上的高度。

佛教进来就不一样了,对中国传统本土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中国本土思想只有道家思想有形而上的本体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朴素这个词在哲学里不是什么好词,意味着粗糙,未经打磨的初级阶段),而佛教则是古代思想中已达到高级的精致阶段的辩证法,黑格尔就说过,辩证法思想只有在古代的希腊人和佛教徒那里达到了比较精致的阶段。因此,儒家思想相形见绌迅速退缩,比如中国古代盛世的唐代,在儒家里却没有一个思想家,韩愈为什么被捧得那么高?原来韩子是称韩非的,后来这个名号被加在韩愈头上,韩非被迫改名韩非子,可见韩愈牛逼之处,那是为了维持儒家道统不致中绝的地步,韩愈本人对儒家思想也没有什么进展式的贡献,只是维系道统不致中绝罢了。相对的,佛教大乘八宗在唐代却异常兴盛,产生了无数的高僧大德。

在佛教思想的冲击下,王弼(他是绝对的天才,只活了23岁)开辟的魏晋玄学其实是个结合本土儒道思想令本土思想上升到新境界的一个有益尝试,可惜没能发展下去。

这种情况只有到了宋代才有根本变化,宋儒援佛入儒,结合佛教思想才令儒学真正具有了哲学思辩上的高度。

汉学是章句训诂之学,令儒学有了学术上的深度和精度。宋学是义理之学,令儒学具有了哲学层面上的高度,两大代表就是结合佛教华严思想的理学和结合佛教天台思想的心学。



二。后来慢慢地中国化了,变为禅宗
我的看法倒恰恰与他相反,原来曾在另一个主题下论过。我的看法是,不是佛教被中国人改造成禅宗,而应是反过来,佛教禅宗思想改造了中国文化

1。从思想根源来看
禅宗本来就是印度佛教的一个流派,虽然是教外别传,但以三法印印之,它还是佛教思想而非外道,佛教界也承认它是佛教一支,不是附佛外道。根子上还是印度思想。而且这个思想是中国本土从来没有过的。禅宗只是修行事相上和其他佛教宗派差别大了些,并且行为上表现得很极端,诸如不立文字,不辩经(因为禅宗的修行方式不是枯坐不语的打坐就是反逻辑的参话头,毫无逻辑可言的无厘头),不讲逻辑(其他宗派基本上都很重因明,即佛教逻辑,有的如天台净土虽然不甚重,但也没有完全忽视因明),甚至呵佛骂祖。但这只是修行途径的差异,归根结底,禅宗还是符合佛教的三法印思想的,即都是导归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而三法印就是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及哲学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地方,是佛教的根本特色。其他宗教和思想要么人格化本体(比如印度教,犹太系宗教),要么虽不人格化但也有永恒不变的本体(比如耆那教,道家(不是道教)),要么唯物,要么唯心。而佛教的三法印决定其在本体论上是否认一切本体实有永恒的,连主体客体都否认了,唯心在根子上无非“心外无物”,但佛教最终连这个心都要破掉,也是空,并且,空也非实有的状态,仅是戏论概念,所以彻底超越了唯物唯心,说佛教是“空王”诚不为过,它在究极本体论上是无神论的宗教,而且既不唯物也不唯心。而佛教思想不仅中国本土向无,很多地方还是冲突的,比如出家修行,众生平等,不拜祖先就和儒家的忠君爱国,亲亲孝道是完全矛盾的,原来墨家的“兼爱”就被孟子骂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而比墨家更形宏阔的佛家,孟子如果见到不知怎生感想。

禅宗根子上的佛教思想绝对是印度式的,不是被中国式的。被中国思想改造的佛教不是禅宗,而是地藏信仰,那就是重孝道了,地藏信仰应该源自佛教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地狱救母,整个思想所重是中国精神。禅宗可以抛妻弃子出家,可以不顾双亲高堂俱在,不拜祖宗,完全没有传统中国精神的影子。

2。从禅宗特色来看。
刚才说过,禅宗区别佛教其他宗派(尤其是传统的教下五家---三论,唯识,律,天台,华严)的最显著特点是不立文字,不辩经,不讲逻辑。这些特点是否是被中国人改造成这样的呢?不是。这本来就是禅宗自己的特点,从印度带过来就是这样,因为宗门和教下的区别就是重实修的。教下都是学院化倾向,宗门是实证。不能说是中国人把佛教改造成这样而成禅宗,只能说恰好禅宗的这个特点适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而被中国人所选择并成为某个时期的一大主流。上面引的陈寅恪先生的话也说明了,中国人好简单,不习惯繁琐精密的哲学思辨,比如先秦诸子里,除了名家和墨家有初具雏形的逻辑思想外,其他的都没有,就连词锋雄健气势雄浑最能讲理的孟子,他的文章是先秦中国散文的一大高峰,庄子孟子并称先秦散文双璧,地位有如唐诗中的李白杜甫,孟子能言善辩,但他的论理其实也不符逻辑。中国佛教诸流派里,典型的经院哲学唯识宗在中国数世而衰,而简便易行的禅宗在中国大行其道,后期则被更简便易行的净土宗所取代。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是走学院化路线的,不是学术倾向,禅宗重在实修,身体力行,打坐参禅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参话头打机锋,那也是看起来毫无逻辑可言的,而且语言非常简明,实质是一种宗教实修,和学术论辩的佛教辩经完全是两码事,辩经是要遵循逻辑上的佛教因明的,逻辑严密,有输有赢。禅宗的这些简洁明了,反逻辑的思维方式,还有重实干的特色适合中国人,所以中国人选择了禅宗。但是,这些特色是禅宗本来就有的,而不是被中国人改造成这样的,中国人只是丰富并进一步鲜明了这些特色。如果是中国人对其进行改变特色的改造,则可说中国人影响了禅宗,但实际却是这本来就是禅宗的特色,只是因为适合中国人而被中国人所选择。

3。从历史发展来看
禅宗兴盛是在宋元时期,不是所有中国阶段。宋元之后是净土大盛。而宋元之前的隋唐,在唐玄宗之前,是华严宗大盛,玄宗起则是密宗大盛。当然,禅宗在唐代也有很好的弘扬并受到帝王礼遇,但是那是由于整个社会崇佛的原因,而论到唐代佛教最大影响的宗派,则是前华严,后真言。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都是密宗思想为最盛。所以,不妨说唐密宋元禅明清净土。宋代禅宗一统天下释门,而宋代对整个中国历史则是非常重要的,宋代才给中国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定型,可以说,中国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是宋代人,比如我们看唐人,看汉人,看先秦的中国人,都未免有点疏离感和陌生感,和**人的精神气质有很大不同,那种天真烂漫甚至刚烈峻急,很多事情放现在的中国人肯定做不出来甚至觉得陌生,像外国人的情感气质和行事方式。但我们看宋代人就不一样了,不光是看当时白话话本在语言上的毫无隔膜,其精神气质行事方式等等无不都是我们认同的典型中国人。宋代给传到现在的中国文化定型,所以我们看宋人会感觉特别亲切,可说**人是宋代以来一脉相承的中国人,尤其是在文化意义上讲。宋文化和之前的中国文化有很大改变。而在宋代特别兴盛的禅宗则无疑参与了这个思想及文化改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禅宗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同样的,也可以说,中国人有浓厚的禅宗特色。再者,不是中国人改造了禅宗,而是禅宗参与改造了中国文化,且定型到现在。   

佛教禅宗受到中国特色影响的有没有呢?也有。

一个最典型的莫过于六祖坛经,佛教惯例,佛陀所说才能叫经。其他的著作只能叫论,再伟大的,比如龙树,弥勒,他们所传的也只是叫论,大乘佛教两大思想主流,空宗中观和有宗唯识。在中国分别产生了三论宗和唯识宗,传统上叫它们为论宗,因为它们是以论立宗的,而非华严天台这些是以经立宗的。而禅宗把慧能的言行也尊为经,这在佛教中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个影响就更大了,直接影响到戒律,就是百丈怀海禅师的《百丈清规》,北传佛教向来用的小乘戒律,僧徒不得劳作,必须乞讨,仰赖布施。因为六度中有忍辱度,人活世间,最重要莫过于食,无食则活不下去,命根子在别人手里,必须乞讨仰赖施主布施过活,可以修忍辱度。而且,农业劳作,不免翻土时伤及其中生命,而且种植作物必须除虫,这些也都会杀生,因此,僧侣不能从事农作生产,必须乞讨。印度的另一个无神论宗教耆那教也是禁止信徒从事农业的,也是出于免及杀生的顾虑。因为耆那教和佛教都是反对有神论的婆罗门教的,尤其是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自高无上”,耆那教和佛教都是对着干的,相应的针对就是无神(针对吠陀天启),不杀生(针对祭祀万能,因为祭祀会杀生),众生平等(针对婆罗门至高无上)。既然众生平等,就不能杀生,所以不能从事农作生产,所以耆那教徒从事商业的很多,印度的耆那教徒都比较有钱。但是《百丈清规》就破了这个戒律,鼓励僧徒自行劳作养活自己,而且因为禅宗曾经是中国佛教主流,受此影响,以后整个汉传佛教的僧徒都是自行劳作,自给自活了。这和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是个最大的差别,戒律上就不一样了,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这种显然是中国小农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和自给自足的思想,已经改造了印度佛教原义的六度。

但这些相较于禅宗本有的印度意识带给整个中国文化的改变来说,无疑是小节。

所以我的看法,不能片面讲中国人改造佛教形成禅宗,恐怕更应反过来讲,禅宗参与改造了中国文化,并定型到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1-12-1 0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6# Wednesday

古今一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不过越往后,技术及工具越进步,加快了速度而已。但是,一物两面,也由此进步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11-12-1 0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0# xiaoym

就不明白这种细枝末节,为何大家如此的感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1-12-1 00:47 | 只看该作者
别觉得可笑更别觉得后悔。人这一辈子,总要(对自己的本能)真实一下,这才对得起自己,如果一个人一辈 ...
旧王孙 发表于 2011-11-29 14:30



    顶真实一次。。。不过勇敢地面对真正的自己也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1-12-1 01:00 | 只看该作者
顶真实一次。。。不过勇敢地面对真正的自己也不容易。。。
raycle2 发表于 2011-12-1 00:47


心有戚戚 此之谓大无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1-12-1 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2# 旧王孙


    看完了王孙兄的评论 ,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敢问王孙兄对于人生如何看待?一个人应该如何活才有意义!不至于虚度此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1-12-1 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旧王孙


    看完了王孙兄的评论 ,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敢问王孙兄对于人生如何看待?一个 ...
dl2007 发表于 2011-12-1 08:54


如何过得有意义是个价值判断,这个问题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每个人价值观都不见得一样,因此看法也不尽相同。

小弟在这里只是说出个人的看法与诸君交流,不敢担负人生导师的职责站在高处指导别人,更不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便公诸于众的隐私。

因此,这个问题,恕小弟无法作答,望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1-12-1 1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8# 旧王孙


   不好意思 是小弟唐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1-12-5 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asd63700


    高三的孩子还是专心看书吧……我在这个区有一个帖子,希望有点用。给高三的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6-7 17:51 , Processed in 0.150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