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643|回复: 1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来方舟子也不是什么好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 0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读本科那会儿,方舟子开始打假,当时还挺崇拜这哥们的
最近出了一起"学术流氓买凶报复方舟子",刚看完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还真以为方舟子把自己安危置之度外,是个伟大战士
但是上科学网看了看,为什么真正的学术人士反倒大部分鄙视方舟子
于是开始了搜索了历程,直到找到这篇文章"方舟子恶斗肖传国始末"

原来这厮也不是好鸟……白瞎了我这双眼睛那,真不应该相信现在的任何所谓权威了

文件太大,即使是pdf档也有7M多,就不上传了,相信有兴趣的人都能找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0-10-1 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0-1 11:57 | 只看该作者
管他嫖过妓还是偷过钱九岁那天卖过身

他今天干得这事就应该值得一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0-1 12:3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0-1 12:59 | 只看该作者
在线阅读: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87682.shtml

都成年人,自己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0-1 13:07 | 只看该作者
管他嫖过妓还是偷过钱九岁那天卖过身

他今天干得这事就应该值得一赞。
鲁提辖 发表于 2010-10-1 11:57



   这句话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0-1 17:27 | 只看该作者
从我混学术圈的来看:
买凶的和方舟子两人都是白痴。

买凶那人,完全没必要搞那些小手段,没什么意义。本也冲不了院士。教授足够,根本没必要搞这些。再拿10万出来,更加是白痴行为。

方舟子更是白痴,此人根本不懂“抄一本书是抄袭,抄10本书是研究,抄100本书是专家,抄1000本书是大师”的道理。

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0-1 17:34 | 只看该作者
方舟子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也许他长过一只鸟,不过现在看来不像。迷人的光环下掩盖的是罪恶的目的,仅此而已。肖就更傻13了,本来如果见面揍方几下子,无非是打架斗殴,现在变成雇凶伤人了,白花了10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0-1 17:58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不如见面和方对打几下,也就是“纠纷”,效果比他现在这个要好。
况且,10万,这么多钱,就行凶者这技术,马路上花200元随便叫啊,花了10万,才这个效果,绝对是钱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0-1 18:43 | 只看该作者
抛开别的不论,个人很喜欢方舟子写的科普著作和科普文章,国内似乎鲜有人在写这方面的东西,从这些文章里体现出的科学精神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0-1 18:48 | 只看该作者
冒昧的转载一篇
大象为什么不长毛

  可能是由于在电视、电影、画册上已司空见惯,很少有人意识到,大象是最独特的动物之一。独特到什么程度呢?动物学家把多达5400种的哺乳动物根据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很吝啬地划分为29个目,而大象就占了一个目——长鼻目。长鼻目仅仅含有三个现存物种,即亚洲象、非洲丛林象和非洲森林象,再也没有别的现存物种能与大象划入同一个目。而我们人类所属的灵长目含有350个物种,我们的近亲可比大象多多了。

  大象的独特首先表现在它的庞大。它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能长到高4米,重7吨,是排在第二位的犀牛的2倍。它的形状也很独特,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长长的鼻子以及巨大的耳朵。大象还有一个特征比较少有人注意到,那就是它身上的毛发极其稀疏。身披毛发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99%以上的陆地哺乳动物都有皮毛,大象是罕见的例外。

  有一个科学爱好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我收到他写的题为《大象的体毛为何非常稀疏》的小论文,大意是说始祖象的体形变大进化成大象后,身上毛囊的密度自然会大大降低,大象的体毛当然会变得稀疏了。这个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体形大并不意味着毛发就变稀疏。实际上,已在一万年前灭绝的猛犸象就长着浓密的长毛。如果有必要,现存的大象也可以身披毛发。

  猛犸象生活在寒带,需要毛发御寒;而现存大象都生活在热带,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大象不长毛的一个因素,是气候。但是,和大象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许多哺乳动物,例如斑马、长颈鹿、狮子,都有毛发,为什么大象的体毛却严重退化了呢?

  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必须把体温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温度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比如大象的体温必须维持在大约36摄氏度,过高或过低都有生命危险。体热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它们的总量差不多是固定的,但是环境的温度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气温低于体温,那么就要防止体热散失,这是毛发的主要功能;而如果气温高于体温,则要想办法尽量把体热散掉。

  大象生活在地球最炎热的地带,因此,对大象来说,如何散热要比如何保温更重要。既然体热来源于细胞代谢过程,那么细胞越多,产生的热量就越多,也就是说,身体体积越大,产热越多。体热的散发主要是通过皮肤进行的,身体表面积越大,散热越快。但是,动物体形变大时,体积和身体表面积却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长的:体积按立方增大,而表面积按平方增大,体积的倍数增长要比表面积快得多。假如你吹一个气球,让其半径增大1倍,这时候气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而表面积仅仅是原来的4倍。

  由于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的增长,考虑到大象体形的庞大,散热就成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大象的体积大约是狮子的30倍,即产生的体热大约是狮子的30倍,但是大象皮肤总面积大约只是狮子的10倍,还有20倍的热量需要设法散掉。因此,大象不能像狮子那样保留妨碍散热的体毛。与此类似,体形排第二的犀牛、排第三的河马,也是没有体毛的。

  大象的体积大约是犀牛的2倍,但是表面积仅仅是犀牛的大约1.5倍。把体毛去掉,对犀牛来说,用于散热是够了,但是对大象还不够,必须有其他办法来帮助散热。什么办法呢?长一对巨大的耳朵。大象的耳朵不仅大,而且薄,里面充满了血管,血流经这里,很容易就把热量散发了。特别是耳朵扇动起来,更容易把耳朵里的血的温度快速降下来,能让血温降低5摄氏度。冷却的血在体内循环,帮助把全身的温度降下来。

  现存的三种大象,亚洲象体形最小,生活的地区比较靠北方,又是生活在森林中,气温较低;非洲丛林象体形最大,生活在阳光暴晒的热带大草原,气温最高;非洲森林象的体形和所在的环境气温都介于前两者之间。这三种象的耳朵,以非洲丛林象最大,非洲森林象其次,亚洲象最小,刚好与大象耳朵的主要功能是散热的说法相符。

  猛犸象的体形要比现存大象大,但是由于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寒带,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温,因此不仅要身披长毛,而且耳朵也没有必要很大。的确,猛犸象和现存大象相比,什么都大,就是耳朵很小。已知最大的猛犸象耳朵只有0.3米长,而非洲丛林象的耳朵可以长达1.8米。由此可见,大象的大耳朵是作为散热器进化出来的,它的其他功能(例如,雄象在争夺配偶时会张大耳朵进行示威)则是副产物。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的体形一般要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类动物大,这叫柏格曼法则。但是,寒冷地区的动物的耳朵等突出物则一般比较小,这叫阿伦法则。这两个法则其实都是对表面现象的概括,为了保温或散热才是真正的目的。

  别看大象长得奇怪,其实蕴涵着一点儿也不奇怪的简单的科学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0-1 18:49 | 只看该作者
苍蝇也爱打架

  国内一些“专家”,在国外一些“专家”的指导下,起草了一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涵盖范围之广,规定之详细,大概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这里说的动物保护,不是指的保护濒危动物,而是指的保护一般动物不受虐待,其实是指“动物福利”。国外涉及动物福利时,往往还要区分一下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比如动物实验如果用到温血动物(哺乳类和鸟类),会受到某些限制。如果连冷血动物也要“保护”,连奥巴马总统在镜头前拍死一只苍蝇也要指责,就被当成了笑话。

  但是,这个“专家建议稿”是要对动物一视同仁,明文规定所要保护的动物包括腔肠动物、软体动物、昆虫、哺乳动物等等一切动物。这么一来,就未免让人觉得管得太宽了。比如,它规定“禁止开展动物争斗的实验”,那恐怕连小孩儿玩蚂蚁打架游戏也是犯法的了。

  科学家开展动物争斗的实验,当然不是为了好玩,更不是出于虐待动物的阴暗心理,而是为了弄清楚影响动物争斗的因素。从腔肠动物到哺乳动物,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为了争夺食物、配偶、领地而争斗,人类也不例外。因此,研究争斗行为是为了帮助解决人类社会的某些问题。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准备禁止开展动物争斗的实验,动物争斗实验是当前动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哈佛医学院克拉维兹实验室就是专门做果蝇争斗实验的,被戏称为“果蝇搏击俱乐部”。北京大学饶毅实验室现在也建立了类似的俱乐部,以后,那里也许就有受处罚、取缔之虞。

  果蝇是一种小型的苍蝇,身长大约只有普通家蝇的一半。一般人对果蝇的印象,也就是它们会被腐烂的水果吸引来翩翩飞舞,很难想象它们还会互相打架。如果果蝇不是很偶然地成了被研究得最为透彻的实验动物之一,大概也不会有人注意到它们还很好斗。上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要研究遗传学问题,没能申请到培养哺乳动物的经费,改养起了果蝇,从此让果蝇成了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1915年,摩尔根的学生斯特提万特(Alfred Sturtevant)在养果蝇时首次注意到,让两只雄蝇去追求同一只雌蝇,它们会打起来:它们张开翅膀互相追逐,并用头相撞,很快会有一只认输逃走。

  以后又有人陆续抓果蝇打架,不过都是把多只果蝇扔一块儿打群架,不容易看出个所以然。等到本世纪初,果蝇搏击俱乐部在哈佛轰轰烈烈地开张,才遵循搏击规则,在圈起来的场地里捉对厮杀。比赛场地是一个铺了一层琼脂的培养皿,中间滴了一滴苹果汁作为奖品。为了刺激雄选手,在苹果汁上还放一只无头雌蝇——无头苍蝇是不会跑的,但是能吸引雄蝇,雄蝇只对雌蝇的下半身感兴趣。然后,放两只雄蝇让它们打起来,用录像机拍摄下整个比赛过程。

  在拍摄了2000多场比赛之后,研究人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雄蝇的战术还真不少。最温和的战法是俯身向对手冲去,或者是朝对手竖起翅膀,做威慑状。这么做与对手没有肢体接触,属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战术。但高明的战术未必能奏效,所以往往还要贴身肉搏:伸出一只脚去刺对手;用后肢站起来,向对手猛扑过去;或者双方都站起来,挥舞前肢击打对手。最激烈的是双方扭打在一起,满地打滚。

  正所谓“先下手为强”,谁先发动进攻,谁的胜算就比较大,而且第一次攻击越猛烈,胜算就越大。如果第一次攻击采用的是温和的战术,胜算是3比1。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发动猛烈进攻,胜算就提高到16比1了。而且第一次比赛的结果还会对以后的比赛产生影响。如果第一次比赛的失败者休息30分钟以后重上战场,几乎不可能获胜,不管对手是前一次的胜利者还是第一次遭遇。看来果蝇对自己的失败会有惨痛的记忆,影响了以后的发挥。

  和女人一样,雌蝇之间也会打架。不过它们温和得多,从来不使用“拳击”、“扭打”这类激烈手段,倒是经常用撞头、推挤这类雄蝇很少用的战术。和雄蝇不同的是,雌蝇的打架往往没有产生明显的胜利者。雌、雄果蝇在争斗中的不同表现,与一种叫fru的基因有关。让雄蝇带上fru基因的雌蝇版本,雄蝇打起架来就很像“娘儿们”。反之,让雌蝇带上fru基因的雄蝇版本,它们将像雄蝇一样彪悍。

  用果蝇做研究材料的好处是很容易做遗传实验,可以在实验室里培育出战斗力超强的果蝇。每次比赛之后,让最顽强的选手留下后代,在其后代中再继续挑选顽强的选手做种……这样持续培育几十代后,就得到了一支超级搏击队。拉起这么一支队伍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参加果蝇奥运会,而是为了把它们和一般选手作比较,看哪些基因发生了变化。初步的研究发现,至少有42个基因与果蝇的争斗行为有关,非常复杂。

  很显然,我们没法拿人来做类似的遗传学实验。但是研究表明,人类的争斗行为也有一定的遗传基础。通过调查发现,孪生子更容易表现出相似的好斗倾向,即使他们从小就被分开抚养。但是这类调查的结果并不是那么确定,也很难靠它来发现有关的基因。通过动物实验,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暴力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也许有一天,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平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0-1 18:5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鳄鱼遇到食物掉眼泪是怎么回事?英国二战时为何停止天气预报?„„这些看上去有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出现在2006年录用公务员的公共科目笔试中,消息传出后,舆论大哗。特别是第一个题目,许多人把它当成了一道“脑筋急转弯”似的无聊题目,有些人还模仿“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经典笑话,编造中外名人对“为什么南极没有熊?”的回答博人一粲。
也有评论家是比较严肃地批评这道题的,质问在公务员考试中出这样的题目有何意义。有一篇评论文章引用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话,说这个小问题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形成、星体的变化,到目前也是没有谁能确切回答,北极熊有可能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灭绝。做为一个问题,是科学家长期研究的方向,但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云云。于是评论家批评说,对于这样一个连科学家都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叫考生怎么回答?阅卷人怎么评分?所有考生都得不到分也就失去了评价考生能力的意义。
该评论家显然把这道题当成了论述题,其实它是一道从4个答案选一的选择题:A、因为南极在大陆板块分离时已经脱离了其他几个;B、因为气候问题,不适合熊生存;C、因为没有熊赖以生存的食物,所以无法生活;D、南极以前是有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变化,所以熊灭绝了。既然是选择题,即使考生瞎选,也有四分之一的概率得分,所以不必担心考生都得不到分。
从这道题提供的预选答案可知,它并非一道搞笑的无聊题目,而是一道科普知识题目。它也并非新鲜好玩,其实是在科普节目、科普读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问题,例如北京电视台的“科技全方位”栏目的“银屏科考”节目在2005年8月份就问到了这个问题,那时候应该正是公务员考试命题的前夕,可能是某个命题人从这个节目得到的灵感。如果我的这个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这道题的标准答案也可能参考了该节目提供的解释:“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原因就是北极附近是海洋,有丰富的鱼类作为北极熊的食物,而南极是大片的陆地没有北极熊需要的食物,所以北极熊不能在南极生存。”按照这样的解释,答案大概是C。
但是这个答案是错的。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是海豹,而不是鱼类,而海豹在南极也有(其实南极鱼类也很丰富),而且南极还有企鹅可轻易地成为北极熊的美味。如果有北极熊被引进到南极的话,它们一定就像是进了天堂,而对现在在那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的海豹、企鹅则会是一场灾难。
所以,南极其实非常适合北极熊生存。但是并不是适合某种动物生存的地方就会有该动物的存在。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其进化史密切相关。南极没有熊的原因很简单:北极熊是在别的地方进化出来的,之后又没有机会跑到南极去。棕熊与北极熊的亲缘关系很近,可能是北极熊的祖先。
北极熊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它们和棕熊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可能是在更新世的后期(大
约20万-50万年前)从棕熊分化出来的。因为它们的祖先就像绝大多数熊的其他物种一样是生活在北半球的,所以北极熊进化出来后就在北极生存了下来。地质史上从未出现过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全部冻结的情形,而北极熊又不善于长途游泳,那么它们能扩散到南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美洲大陆。但是北极熊又不适合在温带和热带生活,所以这就断了它们跑到南半球、再去南极的可能性。
南极要有熊的另外一种可能是由南半球的其他熊进化出来,但是这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南美洲只有一种熊——眼镜熊,它与其他的熊的亲缘关系都很远,南美洲唯一的一种熊——眼镜熊和其他熊的亲缘关系都比较远。如果碰巧由它进化成“南极熊”,也肯定与北极熊很不一样。
“南极为什么没有熊?”并非一个无聊的问题,而是一个很严肃的进化生物学问题,当年达尔文就是通过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地球上许多地方有类似的环境却没有生活着同样的物种——而得出了生物必定是进化而来的结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复杂。
公务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在考试中出一些科普题目,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当然,是否要出略嫌过于专业的题目,可以商榷。题目的内容也应该由有关专家审定才不至于出错。但是,从对这道题的冷嘲热讽和所谓专家的不负责任的评论所反映出的科普现状,所暴露出的问题,要比出了一道错题更令人担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0-1 18:50 | 只看该作者
不可能的怪物
偶然看到一个国内电视节目在介绍美国几年前拍的一部科幻恐怖片《八脚怪》,其剧情介绍称:在一个偏僻小镇,由于化学废料泄漏,成千上万只蜘蛛发生了突变,在一夜之间变得比人还大,而且跳跃速度和汽车一样快。它们向人发动进攻,美国科幻电影《八脚怪》海报。把这个宁静的小镇变成了人间地狱„„节目解说员一本正经地警告说,这部电影启示人们,要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不过电影所描绘的情形,恰恰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能发生,大家尽可放心。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违背了生物遗传与变异的规律。生物体的长大靠的是由食物提供的营养素,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没有什么化学废料能够迅速地加快这一过程。事实上,没有任何的因素能够让生物体在一夜之间变得硕大无比。有的科幻片把出现巨型怪兽(例如哥斯拉)归因于由于核辐射或化学药品引起后代的基因突变,这比一夜之间的突变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其实也是想当然。
核辐射或化学药品确实有可能引起基因的突变,但是基因突变绝大多数都是有害的,使动物的后代没法生存。个别的可能存活下来,那也是一些生存能力比较差的畸胎。现存的生物都有了长期的进化史,都很好地适应了环境,很难出现重大的改良。刚好出现适宜生存的突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碰巧一下子突变得特别大,又特别适于生存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大型的动物(例如大象)不是在短时间内进化出来的,而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通过积累微小的变异,历经漫长的、数以百万年计的进化过程才出现的。
有人也许会觉得,既然是科幻电影,我们不妨宽容一些,不必苛求编剧的生物学水平。好吧,就算存在某种未知的因素,能够奇迹般地诞生巨型怪物,那么它们也不可能像电影描绘的那样,是把原来的生物按比例放大,因为这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重力。
原因很简单,当一个物体增大时,它的横截面积增大的倍数远小于它的体积增大的倍数:面积按平方增大,而体积却是按立方增大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个橘子、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假设哈密瓜的直径是橘子的两倍,而西瓜的直径是橘子的三倍。拿刀将它们剖开,哈密瓜的横截面积是橘子的4倍,西瓜的横截面积是橘子的9倍。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它们的分量,对吧?这与它们的体积有关,哈密瓜的体积是橘子的8倍,而西瓜的体积是橘子的27倍
生物体的重量取决于它的体积,而能否支撑住它的身体重量则取决于它的肢足的横截面积。由于体积的倍数增长要比横截面积快得多,生物体按比例放得越大,二者就越悬殊,肢足就越不堪重负,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法支撑了。最大的蜘蛛——巨型食鸟蛛。
已知最大的蜘蛛是巨型食鸟蛛,身长可达10厘米(如果把腿长也算上,可达30厘米),体重可达120克。如果它们被放大到比人还大,比如身长达到了2米,即放大到20倍,那么其肢足的横截面积增大到400倍,能够支撑48千克的体重,然而它的体积却增大到8000倍,其实际体重是960千克,是其肢足能够承载的体重的20倍。显然,这样的大蜘蛛是站都站不起来的,更不要说奔跑、跳跃了。
哥斯拉看上去无比巨大的脚也不可能支撑住它的庞大身躯。
能不能让这些庞然大物的重量减轻呢?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比重一般只比水重一点,即使让其比重减少到和水一样,对体重的改变也微不足道。唯一可行的是改变其体型,让它的身体体积变小,而肢足变得更多或更粗(比如要再粗上4倍),其结果必然是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蜘蛛。
同样的道理,把哥斯拉设想成按比例放大的恐龙,把金刚设想成按比例放大的大猩猩,而且还健步如飞、身手敏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生物体变大后其体型必定要发生重大的改变。大象是从较小型的动物进化来的,但是在进化过程中改变的不仅是身体的大小,还有体型比例的改变,例如四肢变得更粗大。猪鼻子插葱是装不了大象的:金刚走路都会有困难,更不要说爬上大厦楼顶了。如果我们把猪按比例放大到和大象一般大小,它们的体型比例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大象的四肢要比猪的粗得多。和大象一样大的猪是站不起来的。
当然,这类怪物电影的目的是要通过放大效果把人吓得心惊肉跳,想要取得的是娱乐而不是科教作用,本来不必在乎它们是否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然而,如果编导故作崇高自以为大有深意,评论家要发掘出什么微言大义教导人,把滑稽当正经,假戏真做起来,那还是值得去计较一下的。毕竟,说教不能建立在错误的事实和不切实际的臆想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0-1 18:51 | 只看该作者
啄木鸟为什么不头疼?
在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陆续宣布的同时,有一个另类诺贝尔奖也在哈佛大学颁发,沾光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这个由《不可能研究年鉴》组织、自1991年起开始颁发的“Ig诺贝尔”(与ignoble谐音,意思是“不光彩”)奖,在国内常被称为搞笑诺贝尔奖。它起初的确含有搞笑的成分,颁给那些“不可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成果,主要是在讽刺一些不可信的、甚至是伪科学的研究。但是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其宗旨也发生了变化,改而颁发给“先让你乐,然后让你思考”的有趣研究,由讽刺变成了幽默,获奖研究越来越正式,获奖者虽然没有奖金,也大都欣然赴会领奖。
其实有的Ig诺贝尔获奖成果虽然有趣,却一点也不可笑,当然更非不可信,例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伊凡·斯瓦布(Ivan R.Schwab)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菲利普·梅(Phillip May,已故)因为研究和解释啄木鸟为什么不会头疼而获得2006年的鸟类学奖,就是一个非常严肃、严谨的研究。它涉及了进化生物学一个重要的问题:生物是如何巧妙地适应了其生活环境的?
啄木鸟是生物巧妙地适应了其环境的典型例子。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引言中,便是以啄木鸟为例,说明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生物的适应性:“譬如说,啄木鸟的脚、尾、喙和舌是如此令人赞叹地适应了从树皮之下捕捉虫子,将这样的构造也仅仅归于外部条件,则是十分荒谬的。”但是即便是达尔文,也没有想到啄木鸟的头部和眼睛构造同样是令人赞叹地适应了从树皮之下捕捉虫子。
啄木鸟好比一个锤子不停地快速敲打坚硬的树木,不仅通过啄木觅食,而且靠它在树干中挖洞建巢,还要靠它相互通讯和示威。啄木是啄木鸟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它啄木的次数一天可达1万2千次,频率达到每秒20次,每次撞击的减速力达到重力的1200倍,这相当于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撞墙。如果我们人类像啄木鸟那么干的话,毫无疑问将会导致
脑震荡、脑损伤、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脱落等一系列致命后果,啄木鸟又是如何避免的呢?
象牙喙啄木鸟是北美最大的啄木鸟,自1930年代以来长期找不到它,被列入灭绝物种名单。2005年它又被见到了。与象牙喙啄木鸟很像但个头较小的北美黑啄木鸟。
啄木鸟的大脑比较小,体积小的物体的表面积相对就比较大,施加在上面的压力就容易分散掉,因此它不像人的大脑那样容易得脑震荡。啄木鸟在啄木时,敲打方向十分地垂直,可避免因为晃动出现的扭力导致脑膜撕裂和脑震荡。
啄木鸟还进化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大脑和眼球免受撞击的装置。它的头骨很厚实,但是骨头中有很多小空隙,有点像海绵,可以减弱震动。大脑表面有一层膜叫软脑膜,啄木鸟头部进化出了一系列特殊的构造防止震动的损伤。在它的外面还有一层膜叫蛛网膜,两层膜之间有一个腔隙叫蛛网膜下腔。人的蛛网膜下腔充满了脑脊液。但是啄木鸟的蛛网膜下腔很窄小,几乎没有脑脊液,这样就减弱了震波的液体传动。
啄木鸟的下颚底部有软骨,可以缓冲撞击。它的下颚是由一块强有力的肌肉与头骨联结在一起的,在撞击之前这块肌肉快速收缩,也起到了缓冲作用,让撞击力传到头骨的底部和后部,绕开了大脑。
啄木鸟的眼睛结构也十分巧妙。高速摄像表明,在撞击之前的一瞬间,啄木鸟眼睛的瞬膜会快速闭上,既避免了撞击溅出的木屑伤害眼睛,又像一个安全带一样把眼睛裹住,免得眼睛蹦出来。它的眼睛中的脉络膜用一种黏多糖填满空隙,能起到缓冲作用。在鸟类眼睑上有一个像梳子一样的梳膜,可能也能起到防震作用,因为它一旦充血,就能暂时提高眼内压力,保护晶状体和视网膜。
啄木鸟长着结构很特别的长舌头。
最奇妙的是啄木鸟的舌头。它的舌头极长,从上颚后部生出,穿过右鼻孔,分叉成两条,然后绕到头骨的上部和后部,经过颈部的两侧、下颚,在口腔中又合成一条舌头。这样的舌头就像一条橡皮筋,能够射出喙外达10厘米。显然,这条长舌头的主要用途是为了把虫子从洞中钩出来,但是在每次啄木之前舌头收缩的话,就能吸收撞击力,也是一个很好的缓冲装置。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一再感叹啄木鸟身体构造的巧妙,写道:“啄木鸟攀登树木并从树皮的裂缝里捉捕昆虫,我们能够举出比这种适应性更加动人的例子吗?”但是啄木鸟身体构造比达尔文设想的甚至还要精巧得多。生物学家研究这样的身体构造,一点也不搞笑,也不是纯粹出于学术上的好奇,并非没有实用价值。啄木鸟的身体构造乃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用数百万年的时间做的一个实验,研究它是如何巧妙地避免撞击带来的身体损伤,对于改进防止人类大脑损伤的保护设备,不无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围观群众 于 2010-10-1 19:10 编辑

果然很冒昧,说是一篇上来就是五篇,方舟子的拥护者都是这么做的吗?
还是你觉得,坛子里面的兄弟们特别需要 被 科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9:09 | 只看该作者
方舟子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也许他长过一只鸟,不过现在看来不像。迷人的光环下掩盖的是罪恶的目的,仅此而 ...
双子星 发表于 2010-10-1 17:34


你说的没错,如果是当面暴捶一顿,没准闹到最后就是个民事赔偿,还会被大家说有血性
买凶这么一搞,就算有理也变成没理了,现在媒体谁还去关心真的学术纠纷,甚至没有哪家网站登出来全球三十一位泌尿学的专家学者对肖的声援签名公开信……还要去博客里面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0-1 21:37 | 只看该作者
方舟子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可能超过(请不要使用敏感词),这是你们这些无知的人将来才能知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41 | 只看该作者
方舟子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可能超过(请不要使用敏感词),这是你们这些无知的人将来才能知道的!
shengjiongmin 发表于 2010-10-1 21:37


在方舟子的支持者中,你这样的人不少见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10-1 21:45 | 只看该作者
世上本无圣人,但人们喜欢把做了几件好事的人推为圣人。
就像欧阳海,他拦了惊马,是英雄,但他同时也是平凡一兵。
把人推为圣人,然后惊诧莫名的发现这人还有种种常人的缺点,这个过程就是揭露真相,结果就是人人都变得心理阴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6-7 12:19 , Processed in 0.1440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