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4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BC中英教育纪录片:中国班胜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1 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纪录片本人没看过,但可以想象是什么样一幅景象。

据说是五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汉普郡的一所普通中学,试验利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英国学生,看看是否有成效?

在这场教学实验中,5名中国教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普通英国初三学生组成的实验班(普通英国学校进行小班教学)。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国旗的仪式。而课堂上主要以记笔记为主。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为了便于管理,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邹老师还建立了班委会,“让学生们承担起责任来,并发挥学生的领袖作用以及沟通、合作和组织技能。”

在接受四星期的中国教师进行的中国式授课之后,这些英国学生在数学、普通话(??)和科学测验中比其他学生成绩高出10%。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 数学平均分 67.76 VS 54.84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 中文平均分 46.88 VS 36.46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 科学平均分 58.33 VS 50

单从测试来看,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倒是伊顿公学曾经的一位教务长Oliver Kramer评论挺有意思。

“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曾于1997年-2008年期间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如此评论。

Kramer表示,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甚大,在优秀的私立学校,课堂纪律一样严格,大部分私立中学也是寄宿学校,而英国私校“精英”教育学起来一点不比中式教育轻松。

结果就是:伊顿公学、斯科特中学等私立中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的学生中的50%,而未来,他们将成为英国的首相、国会议员以及社会精英人士。但是,要想进入私立学校,孩子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然后经过残酷的筛选(包括对家庭条件的考察),才有可能进入顶级的私立中学。

而像BBC纪录片中的这种公立学校中,学习压力小,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小得多。三年后,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将与名校生迅速拉开。

这位伊顿公学的前教务长,很诚实的点破了英国教育的实质。

英国的精英教育,不是什么快乐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国一样,奉行严格、刻苦的苦读教育。

说难听点,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Kramer教授也直言,私立名校多数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精英教育可说是由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所塑造出的教育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2#
发表于 2015-8-21 22:25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原本的片子,和只看简介是不一样的,简介有点倾向性。这只是个节目而已,不是科学实验,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8-21 23:07 | 只看该作者
然并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8-21 23: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一些片段,和介绍其实没啥太大关系,真的是个很好玩的纪录片,可看性非常高。其实基本可以当做无厘头科学研究所来看了,很多地方非常搞笑的。尤其是我在英国也呆过几年的看了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8-22 13: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韦伯猫 发表于 2015-8-21 23:33
我看了一些片段,和介绍其实没啥太大关系,真的是个很好玩的纪录片,可看性非常高。其实基本可以当做无厘头 ...

得出什么结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4:25 | 只看该作者
完整看完了片子,作为纪录片来看,确实拍得挺有趣的,虽然没有什么对两种教育方式深入的探讨(这太勉为其难了),对于中式教育也免不了脸谱化刻板化的倾向,但是对于中式教育的描述,基本上和我看到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国教育符合度也七七八八了。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许多英方的专家也指出,这所谓的“中式教育”,实际上并非“中式”,放到几十年前的英国,或者好点的私立学校,老师也是挺奉行这一套教育方式的。说到底,这种所谓的“中式教育”,无非就是课堂管理注重纪律和学生接受,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讲授(lecturing)的一套,而所谓的“英式教育”,也无非就是所谓注重个性、学生中心、探究性学习的讨论课(seminar)方式。两者的孰是孰非是很难三言两语讲清楚的,作为高校老师,这两种方式我都一直在用,我的感觉是,如果要用第二种方法,又要上得好,对于老师应对能力、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储备的要求要十倍于第一种方法用得好的老师。很可惜,这个片子既负面强化了第一种方式便是地狱般上课、又强化了第二种方法便是放羊式教学的大众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8-22 17: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韦伯猫 于 2015-8-22 17:03 编辑
pidan 发表于 2015-8-22 13:39
得出什么结论呢?


有啥好结论的。文化冲突很有意思

真的要结论,那就是,墙内和墙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8-22 17:26 | 只看该作者
mahavishnu 发表于 2015-8-22 14:25
完整看完了片子,作为纪录片来看,确实拍得挺有趣的,虽然没有什么对两种教育方式深入的探讨(这太勉为其难 ...

我就前后看了大概10分钟片段,反正看得我笑死了,想准备什么时候有机会从头到底看完,真是近年来太好玩的纪录片之一了,基本上已经媲美“无厘头科学研究所”级别的好玩程度了。

不过我发现我对这个片子的初步感觉和你完全一致了。

当然,我在英国留学,在国内大学教书,和你的理解也差不多,对英国那块应该了解更多一些。

这个片子,基本上倒是可以说标准的帝国主义丑化或者搞笑化某些东西的一个案例(我个人倾向于这是故意搞笑化的东西),找的中国老师也是国内都很难找到的(反正我觉得上海是不可能找到的,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把他们挖掘出来的)特别脸谱化的所谓的中式教育,根据我对上海中小学(我全家教育圈子)的了解现在哪还有这样的。。。。

找的英国学生又也是尤其调皮捣蛋的小鬼们,然后。。。。。这根本就不是记录片嘛,这是真人秀哈哈哈。然后就很好理解了。当然我一定要把这几集连续剧看完,这么好玩的真人秀,不是英国人的黑色幽默绝对搞不出来的。不觉得这东西和 black mirror风格异曲同工嘛??

然后,说回来,这种中式教育,在国内,大城市,肯定早就绝迹了。穷乡僻壤,那些指着高考出人头地的地方,我相信还是存在的。

这种调皮蛋英国学生,又是看到摄制组天天都在,当然都是尽量表现自己玩哈哈。在英国也不能用这帮学生来代表英国学生吧。。。虽然他们很注重个性、人权、私人空间,但也绝对不是这样的。

她们说,升旗仪式不知道有什么卵用,那是当然了。作为一个国内从小读到本科毕业的大学老师我到今天都不知道升旗仪式有什么卵用,前几天我突然想到哼哼国歌发现基本上只能背出50%的乐谱和40%的歌词。

但是他们也还不是皇室跑大街上的时候都去围观,戴安娜死的时候全部去白金汉宫门口聚会,没啥区别的。

作为教学方法,我自己来说基本上,大班用讲课,小班用讨论方式。这而且在大学里非常普遍的,中小学么由于上课容量是固定的,讲课为主,但是我也不记得没有讨论环节啊。

说到底也没差那么多。只是,这纪录片,把冲突放大了,作为真人秀看,真的是了解异国风情的好片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8: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韦伯猫 发表于 2015-8-22 17:26
我就前后看了大概10分钟片段,反正看得我笑死了,想准备什么时候有机会从头到底看完,真是近年来太好玩的 ...

你看到的是黑镜,我看到的是满屏的little britain里的vicky pollard。靠,连那个校长走路的基样也和david williams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8-22 19:21 | 只看该作者
mahavishnu 发表于 2015-8-22 18:25
你看到的是黑镜,我看到的是满屏的little britain里的vicky pollard。靠,连那个校长走路的基样也和david ...

哈,没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  桂公网安备45110002000142    

GMT+8, 2025-5-11 12:36 , Processed in 0.132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