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群里讨论到这个问题,查了下百度,也不知具体该发哪个版块,既然与墨水有关就发这里吧,若有不妥请多包涵。
简而言之,“踯躅”在日文里的含义就是杜鹃花,是一种花的颜色,与色彩雫取色于自然的思想完全吻合。
然而这个词最早当然源于中国汉字,很多笔友也将踯(zhí)躅(zhú)称之为:踟(chí)躇(chú)、踟(chí)蹰(chú)、踌(choú)躇(chú)。
其在中文里有多种含义,一般指:
1. 以足击地,顿足。 《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 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王先谦集解:"踯躅,以足击地也。"《宣和遗事》后集:"帝止之不可,但踯躅於地,大哭而已。" 《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须臾,烈焰亘天,皆不胜其苦,哮吼踯躅,皮肉焦烂。" 《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魏犨腾身跨在那兽身上,双手将他项子抱住,那兽奋力踯躅。" 2、徘徊不进貌。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明陈子龙《小车行》:"叩门无人室 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清 韩程愈《睢阳袁氏(袁可立)世系谱序》:"越岁,鼓棹而北,踯躅湖上,林 和靖先生相周旋,而与参(袁赋诚)再忽至。"何其芳《画梦录·墓》:"以后他的影子就踯躅在这儿的每一个 黄昏里。" 3、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唐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诗:"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清赵翼《肇璜殁后其子以君手植杜鹃一本见贻》诗:"一枝踯躅赠留贻,老瓦盆经手泽滋。" 郭沫若《杜鹃》:"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 山踯躅之名,也有来历的,翻了家里的清刻本《本草纲目》,这样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踯躅,就是徘徊。所以,杜鹃花也叫山踯躅,或者是羊踯躅。山踯躅花瓣入口酸甜,味道很不错,可惜只能尝个一两口,因为我想谁都不愿变成一头踯躅的羊。据可靠说法,山踯躅和曼陀罗花一样,也是古代蒙汗药之源。 很显然,作为墨水之名,其含义自然为花名。与我们在汉语中理解的踌躇(徘徊不前)没有半点关系。记得日本汉字里,杜鹃花就是两个汉字--"踯躅",大约是从山踯躅这里借去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中日文化的差一,就像“面汤”在日语里面指洗脸水(面指脸,汤指热水),所以去日本旅游叫老板来碗(端上来的必然是盆)面汤的时候要注意哈。 通常踯躅花特指---黄色野生杜鹃,而通常人工栽培的杜鹃是没有黄色的(仅有白、红、粉、紫)。 而色彩雫中的踯躅颜色为粉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映山红(锦绣杜鹃),颜色还是十分漂亮。
该墨水的测评可以参见笔友之前的帖子 http://www.pen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9968&highlight=%B3%EC%B3%F9
|